| 我讀陸進富所著 《河對面有棵樹》,居然是從第二部分第一篇 《中國的文學大家——陸文夫》開始的。 我這人讀書從來不上規矩,新書到手,絕不從頭逐頁進行。假如是長篇小說,不管三七二十一,總是先翻到結尾。我就要先看看,好人有沒有好的結局,壞人到底受到了懲罰沒有。如果一切如愿,我便潛心看下去。反之,心緒頓時不快起來,連翻翻的興致也沒有了。難怪,老朋友們一直說我長不大。 假如是短篇結集,當然先翻翻目錄,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篇什。否則晾到書架上,充其量裝裝門面。我不知別人如何,我讀書從小圖的就是好看好玩,至于立意高不高,開掘深不深,似乎只是語文老師的活,自打離了學校,就再不受這份束縛。我認為,讀書不是聽領導做報告,聽報告不可不去,否則違反組織紀律。而讀書,用陸文夫對我講過的話說, “長篇的第一章,短篇的開頭百十來字,如果抓不住讀者,讀者就不買你的賬!” 陸進富的文章抓住我了。多年來,在泰興,我總以為,除了現任江蘇作協副主席黃蓓佳和著名評論家黃毓璜先生,就數我跟陸文夫接觸最早最多了。上學時,我便讀過陸文夫的《二遇周泰》、 《葛師傅》。這些小說后經茅盾先生品評更是轟動全國,深深地融入了我們這些文學青年的血脈,以至于許多年后,我寫的不少小說,尤其是反映工廠生活的小說,似乎都有周泰、葛師傅的影子。 并非沒出息的模仿,委實就是擺脫不了。 泰興老鄉,一生坎坷,關于陸文夫的種種我確實知道得太多太多了。但真正見到,卻是在1979年的江蘇文學會議上,那是粉碎“四人幫”后的江蘇第一次盛會,就這樣,在泰興文學界也算是得天獨厚了。但陸進富比我接觸得還要早,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早在1977年,他就見過前往南京送稿的陸文夫,并且同住出版局招待所,曾經把酒聊天,從小學到中學,從鄉下到城里,從靖江的銀杏樹聊到泰興的銀杏樹……難怪,在陸進富筆下,陸文夫那么栩栩如生,形神畢現。就我這個相當熟悉陸文夫的人看來,陸文夫就是這個樣子,精瘦精瘦的,瘦而有神,仿佛千杯不醉…… 其實,寫文章就講究個像不像,跟小孩學畫畫差不多,像了,便成了。否則,什么文章作法,主題深化,吹到云里霧里,到了筆下,不像,不是那么回事,也就完了一大半。我喜歡陸進富的文字,凡有所作,都搶先看看,就在于他實實在在,不夸不矜,質樸、自然,使人覺得生活就是這個樣子,像,因而令人信服,引發強烈的共鳴。當然,這也得力于對人物,對環境和風物風情的熟悉把握,以及相應的文字功底。 陸文夫,還有艾煊,好像我敬仰我喜歡的人陸進富都早我一步接觸。人外有人,原是不錯的。還是上初中時,我就聽說上海有個杜宣,江蘇有個艾煊,尤其讀了艾煊的 《碧螺春汛》,領略那舒展優美的文筆,更是敬仰得五體投地,以至于當我第一次見到他時,竟然誠惶誠恐,叫了聲 “艾老師”后就不知說什么好。而陸進富,在20歲時就幫艾老拎過包,參加了以艾煊為主的 《特級英雄楊根思》創作組。書中有篇 《碧螺春的幽香》,是悼念艾老的。其中兩個細節,印象尤深,那時,外出采訪坐火車,由于旅客多,擁擠, “我仗著年輕氣盛,上車時常常先從窗口鉆進去替艾老捂位子。艾老坐了一會,卻總要站起來,讓我們輪流享受,你怎么勸也不行”此其一;其二,“采訪期間,走路爬樓登山,乘船渡江過海是常事。每次出發初期,我的爆勁不小,動作敏捷,可是耐力不夠,個把小時后就沒精打采,倒是艾老拖勁大,反過來幫助我一起攙旅行包”……真切感人的敘述,令人傾心的人格魅力,艾老就是這樣的人,每每念及,總使人熱淚盈眶,思緒綿綿…… 除了文學大家,筆墨所及,特級英雄楊根思,全國勞模何永樂,作為泰興人,我喜歡的人他都喜歡,我想寫的人他幾乎都寫了。為名人立傳,為家鄉謳歌,實在是泰興文人的神圣職責和無盡光榮。但是,縱覽全書,陸進富的目光似乎更多地投向了泰興文藝界的 “小人物”。感覺中,泰興作者的樣樣成果,點滴收獲,幾乎都為陸進富傾心關注。有書為證,小說,散文,乃至書法攝影,大小數十篇序言評論,其心可佩,其情可感,不僅顯示了作家可貴的平民意識和民間情懷,也透露出一個人為文為人的可敬品性。寫至此處,不禁想起陸進富當年為艾煊拎包的情景。其實,多年來,他不一直在為泰興作者拎包嗎? 《河對面有棵樹》,河是泰興的河,樹是泰興的樹,洋洋數十萬字,毫不夸張,幾乎涵蓋了泰興的方方面面:黃橋燒餅,泰興銀杏,還有豬油酒,乃至民歌小調,道情花鼓…… 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一切為我們從小熟悉的東西,仿佛家鄉的老龍河,朵朵浪花都為泰興開放,滴滴河水,都滋潤著家鄉的沃土。真的,平時看到陸進富散見在各報刊的文章還不覺得,如今集中一起,作為一個泰興人,頓覺眼前一亮,自豪之情油然而起…… 誠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許有人欣喜之余也覺陸進富狹隘,局限,就像不少人總是說我走不出黃橋小鎮,因而建議我 “是不是寫點其他東西”,管他呢,大道理不必多說,黃橋人寫黃橋,泰興人寫泰興,泰州人寫泰州,實在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用句屈子的話“九死其猶未悔”。自然,其他東西也是要寫的,黃橋泰興都是要走出去的。但樹葉子總要落在樹底下,你看陸文夫寫的蘇州小巷,那側磚鋪地,那深夜叫賣餛飩的梆聲,不分明是泰興小巷,黃橋小巷嗎?吸吮泰興母乳長大的兒子,不管走到哪兒,好像都有那股誘人的乳香。 《河對面有棵樹》,河對面有棵什么樹?古廟中的銀杏樹,屋后的皂莢樹,村頭的老槐樹,或許是城黃公路上隨著疾馳的車輪那一排排向后直倒的梧桐樹,白楊樹……此刻,我在南京,隔著長江,也隔著大運河,遙望數百里外的故鄉,我看得見,看得見河對面那棵樹,那片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