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岳老是覺得自己的時間不夠用。 剛參加完全市“踐行科學發展觀,我為泰州作貢獻”報告會,黃宗岳就急著趕往上海,幾位客商等他洽談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事宜。當晚,他還要趕回泰興市新街鎮,聽鎮村干部匯報最近高效農業園區農產品銷售情況。 昨天,黃宗岳接受本報記者專訪。采訪過程中,黃宗岳不斷接到電話,有洽談投資的,還有邀請他做報告的。 記 者:受邀為全市各級干部作報告,過去有沒有料想過? 黃宗岳:沒有想到。做報告我不敢當,只希望有機會跟大家多交流,取長補短。新街鎮過去是被列為泰州市幫扶的“黃橋老區經濟薄弱鄉鎮”,年終綜合考核排名都是倒數。這幾年,在上級組織和部門的關心指導下,我們經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2008年綜合考核,新街鎮列泰州市32名、泰興市12名。 記 者:各地都在抓項目促發展,從某種意義來講,當初新街鎮在很多方面處于劣勢,這種狀況是如何扭轉的? 黃宗岳:“經濟薄弱鄉鎮”的帽子下面,幾乎都找到“缺錢缺人缺資源”的理由,其實,再窮的區域都有自己的“富礦”。當初搞工業集聚區建設,新街鎮財政幾乎拿不出一分錢,我們逆向思維,招引外地客商在新街投資興建標準廠房,并讓企業自主招商,實行滾動開發。現在的新街工業集聚區已建成多家規模企業。 2002年,新街全鎮工業銷售收入5776萬元,“兩稅”收入92萬元,最大的工業企業年銷售收入只有342萬元。今年上半年,新街已實現工業銷售收入6.8億元,創利稅8200萬元,預計全年實現銷售收入13.4億元,是2002年的23倍。 記 者:目前,新街鎮的高效農業發展走在全市各鄉鎮前列,你們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黃宗岳:中央和省、市提出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給傳統農業帶來產業升級換代的機遇,也為我們找到了增加農民收入的最佳途徑。 2006年初,我們選擇實施設施蔬菜項目。在沒有任何實踐經驗的背景下,農民是不肯輕易下手的。風險由干部擔當,收益讓群眾分享。經請示泰興市紀委同意,我和何文軍鎮長、卞金年副書記帶頭拿出10萬元積蓄,鼓勵鎮農技站站長劉根新等人合股創辦青源蔬菜公司,搞了160畝的大棚蔬菜。 大棚蔬菜當年就有了顯著效益,不少農民被打動了。我們趁機外引內聯,相繼成立22家生產經營型公司和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并創建了“高效農業園區”。 當農民對土地流轉心存疑惑時,我們講道理、算細賬;當農民缺技術時,我們編印發放“生產操作規程”,組織田間培訓;當農民缺資金時,我們組織機關干部以個人工資卡擔保貸款;當農民銷售困難時,我們一同闖市場、跑客戶。 現在新街高效農業園區生產面積達到1.32萬畝,每天交易額超過60萬元。2006年初,新街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3532元;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到6455元,高效農業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達到76.9%。 記 者:發展高效農業可能會面臨自然災害、市場變化等不確定因素,如何幫助農民防范風險? 黃宗岳:防范自然災害既要靠政策,也要靠干群意志。2008年元月25日晚,暴雪壓垮了28個大棚。26日凌晨5時,我們的機關干部全部集中,迅即成立12個行動小組清雪保棚。當時,我們的一班干部真的讓我感動,鎮長何文軍的兒子骨折在南京手術,從未“說謊”的鎮長對我隱瞞著,堅持在一線救災;人大副主席吉春乾扒雪“熱”得只剩下了內衣。離園區10多公里的車馬莊村黨組織書記帶領群眾趕來清理積雪時,那些大棚業主們都感動得哭了。臘月二十九,那些受損失的群眾一共拿到了39萬元救助款,這筆錢是鎮機關干部緩發的一個月工資及大家的捐助。暴雪不僅沒有挫傷農民積極性,相反堅定了他們的信心。 農民最擔心農產品賣不出去。我們幫助這些生產企業打開了上海等地的市場,并成立“綠色經典”蔬菜合作社,統一注冊蔬果商標,按照“六統一”的原則,標準化生產蔬菜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目前,我們還在積極創建農產品加工園區,力爭打造成“省內有位次、國內有影響”的特色功能園區。 記 者:在探索經濟薄弱鄉鎮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實踐中,您最大的體會是什么? 黃宗岳:主要有三點體會:一是要在“創新思路”上下功夫,找準自身的發展特色和定位,認清發展的比較優勢和方向,就能“借水行舟”,就會“無中生有”,就敢“聚合裂變”,也就能釋放出強大的后發優勢;二是在“苦干實干”上下功夫,黨員干部帶頭干、帶領干,就能“借梯上樓”,就會“人無我有”,就敢“眾人劃槳開快船”,也就能啟爆全民創業的巨大潛能;三是在“清廉高效”上下功夫,一定要對生活“知足”、對學習“知不足”、對工作“不知足”,踏踏實實干好每一天,認認真真做好每件事,才能積小勝為大勝、以量變求質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