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泰興某公司險些將20萬元定金匯給騙子。 5月上旬,泰興某公司供銷員張某接到一客戶電話。對方自稱姓劉,是江西某兵工廠軍需處處長。“劉處長”稱,想購買一種叫鋅鎂膜的生物化工原料,年需求約100萬米,并說可簽訂常年供貨合同。 張某粗粗一算,如果爭取到這個客戶,公司一年能增加3000多萬元的銷售額。然而自己公司并不生產此產品,張某便上網查找生產廠家。一查,湖南岳陽某公司“正好”有產品,而且售價適中。于是,張某給“劉處長”回電,可以簽訂常年供貨合同。對方要求張某將公司營業執照副本、合同文本傳過去審查。 經與岳陽公司討價還價,張某先預付30%定金,對方收款后送貨上門。不久,“劉處長”的傳真也過來了:審查合格,先預付30萬元。 張某向公司老總匯報了這筆生意的情況,同時準備將20萬元定金匯給岳陽公司。 昨天上午,“劉處長”打來電話,稱定金已匯至,并傳來了電匯憑證。張某也忙著到銀行匯款,順路到泰興農行大慶路支行查詢“劉處長”預付款的到賬情況。銀行未查到這筆錢,為對客戶負責,要求張某公司提供對方匯出行名稱及匯款人信息,以便進一步核查。 一心想做成生意的張某一聽急了,跟銀行員工簡要說明了這筆生意的情況。“這極有可能是個騙局。”銀行員工一邊讓張某暫停匯款,一邊要求他將電匯憑證拿到銀行識別。 銀行員工拿到票據一看,就識破了騙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