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蘇南,學靖江,學什么?怎么學? 5月13日,泰興市委書記張兆江來到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聯系點———泰興市經貿委,為全體機關干部作了一場報告。 “學蘇南、靖江經驗,一定要抓住解放思想這個核心。”張兆江說,“要以思想的真解放、大解放、快解放,著力破除習慣思維的影響、傳統模式的局限、既有經驗的束縛,在消化吸收先進地區經驗的基礎上再創新,走出一條符合泰興實際的‘科學發展、后來居上’之路。” 事實上,泰興正沿著“好”字優先、“好”中求“快”的科學發展軌道,奮力追趕。 今年一季度,該市遏制住了去年四季度出現的“三下降一減緩”(企業效益下降、外貿出口下降、部分外商投資信心下降和財政增收減緩)趨勢,主要經濟指標逆勢上揚,GDP同比增長12.9%,財政總收入同比增長13.11%,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1.54%;國稅開票銷售環比逐月攀升,市場占有率逐步提升;項目開發勢頭良好,其中單新開工1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就有11個,總投資10.34億元,同比凈增長6.57億元。 從目前情況看,二季度形勢好于預期,“雙過半”有望實現。 調高目標提振信心 泰興與靖江同飲一江水,地域相鄰,文化相近。這幾年,靖江人和高的比,與強的爭,真正實現了“學趕蘇南、后來居上”,在蘇中率先躋身蘇南第一方陣。 “取法乎上得之于中,取法乎中得之于下。”張兆江認為,泰興要后來居上,目標定位同樣不能低。去年下半年,泰興市委、市政府結合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提出了“學趕蘇南,跨越發展”三步走的戰略目標:第一步,打牢蘇中第一方陣的基礎;第二步,盡快趕上蘇南第二方陣;第三步,追趕蘇南第一方陣。 今年初,泰興市又根據實際,提出了“全面達小康,推進新跨越”的年度目標,向全市120萬人民莊嚴承諾:年內,以市為單位比省預定時間提前一年全面達小康。 目標就是旗幟,目標凝聚人心,目標提振信心。 “實現這樣一個目標,必然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泰興要向靖江、蘇南學習,依靠思想解放解決難題、應對挑戰。”張兆江介紹,比如,土地瓶頸問題,可以通過上爭與集聚節約來解決。又如,拆遷難問題,將推行“以土地承包權換社保、以宅基地換住房”的“雙置換”新政來化解。 走集約集聚發展之路 2004年,靖江市撤銷所有鄉鎮工業園區,所有工業用地指標全部集中到園區,所有新上工業項目全部進園區,走出了一條集約集聚發展之路。 “借鑒靖江經驗,我們重點建設‘一區四園’,即省級泰興經濟開發區、黃橋工業園、虹橋工業園、農產品加工園和城東工業園,由市負責人掛帥,整合周邊鄉鎮資源,實行‘飛地’開發、聯動開發。”張兆江介紹,今年將投入18億元,完善“一區四園”的基礎設施,建立專業招商隊伍,并圍繞“審批最簡、收費最低、服務最優”提供一條龍配套服務,將“一區四園”建成“重大項目的承載區、優勢產業的集聚區、稅源經濟的積蓄區和學趕蘇南的先行區”。 通過“一區四園”建設,泰興年內力爭招引1億美元或10億元人民幣以上項目3至5個、1億元人民幣以上項目30個,引導化工、醫藥、機電(船舶)三大支柱產業向產業鏈高端攀升,確保“一區四園”工業經濟總量達650億,三大支柱產業銷售達600億,分別占全市總量的65%和60%以上。 改善民生促和諧 “‘全面達小康,推進新跨越’最終要落實到人民群眾得實惠上。”張兆江說,我們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貫穿于學習實踐活動的全過程,作為學趕靖江、蘇南的落腳點。 創業就業富民,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今年計劃創業培訓3520人,推介創業項目200個,發放小額創業擔保貸款1000萬元以上,幫扶500名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同時,采取切實措施,確保返鄉民工有業就、有事干。目前,去年底因受金融危機影響而返鄉的5250名民工,已有1200人創業,其余的全部就業。 加快推進以10件事為主的民生重點工作,主要是:擴大社保覆蓋面,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全覆蓋;建設保障性住房3.8萬平方米,讓困難家庭居有其屋;加快實施區域供水工程,鋪設市級水廠至12個鄉鎮輸水主管網,早日讓全市人民喝上長江水;加快推進垃圾焚燒發熱工程,實現垃圾“一個爐子焚燒”;推進市體育中心建設,加強環境整治,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 張兆江說,學習實踐活動進入分析檢查階段后,將對照科學發展觀要求,更加深刻地剖析存在的問題,更加有力地解決廣大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真正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落實到改革發展的實踐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