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在不斷延伸,車輪飛轉,碾出“沙沙”的響聲,遠處的城市朦朧,身邊的樹木一閃而過。
“我喜歡簡單,也很簡單,更喜歡簡單的騎行。”在自行車旅行網上,定居南京的泰興人李慧珍是版主,她的網名是“果果64”,這是她的個性簽名。
五年來,大半個中國留下了李慧珍騎行的身影。
選擇騎行
2003年,因身體狀況不佳,李慧珍從單位內退。愛人在外地工作,兒子住校讀書。生活非常悠閑,她開始嘗試各種健身運動,朋友向她推薦了自行車。
李慧珍到網上查閱資料,發現自行車運動和跑步、游泳一樣,是一種能改善心肺功能的耐力性鍛煉。它不僅能鍛煉肌肉關節,減肥,勻稱身材,而且還能強化心臟,防止高血壓,同時可以預防大腦老化,提高神經系統敏捷性。
起先,李慧珍一次大約騎四十公里。慢慢地,適應了這樣的強度后,她有了外出的沖動。
當年8月7日,學會了補胎和簡單的調車技術后,李慧珍騎車上路了,目標是揚州。
清晨6:25,李慧珍起床喝了一碗稀飯,帶上兩只西紅柿、一只桃子、一聽八寶粥,換上無領無袖T恤、中褲、棉襪,揣上125元錢。
烈日當空,沒有樹蔭,車胎和柏油路膠粘在一起,連騎行時蕩起的風都是燥熱的,“拼命流汗,就像一根一路滴灑著的冰棍”。
騎至中途,李慧珍累得不行,腿像灌了鉛。開弓沒有回箭。她默念:一定要堅持!
中午時分,終于到達瘦西湖邊。湖面上,清風徐來,頓覺神清氣爽。在湖邊小憩了一會,她決定騎到瓜洲鎮,然后,坐輪渡到鎮江再騎回南京。
在瓜洲住了一宿。第二天,游過金山寺之后,李慧珍踏上歸程。出鎮江,上312國道,騎到句容,她買了一只大西瓜,靠著它一路到了家。
下午4點,推開家門,兒子嚇了一跳。李慧珍滿臉通紅,滿胳膊都是紅點,腳底也滿是水泡,那些曬斑再沒有褪凈。“但我覺得內心特別舒展。”李慧珍說。
幾天后,酸痛的肌肉、僵直的四肢稍稍復原,李慧珍又準備下一次的騎行。
朋友們都以為她是“三分鐘熱度”,能騎一個月就不錯了。誰料,李慧珍一騎就是5年。
騎行兩年后,李慧珍去醫院檢查,發現身體的各項指標基本正常了,醫生十分驚訝。現在,她已經擺脫了跟了她多年的藥罐子。
享受騎行
2005年,李慧珍陪兒子到泰興讀高中。三年中,她經常從泰興出發,騎往全國各地。
“騎行不但可以鍛煉身體,還能考驗毅力和耐力!”李慧珍說,2005年10月,她從浙江回來,中途下起了大雨,雖然穿著雨衣,但還是被淋透了。腳凍麻了,體力也快到了極限,想坐車回去,轉念一想,既然騎了一多半的路了,身上也都淋透了,還在乎這幾十公里嗎?騎著騎著,天色漸暗,她迷失了方向。孤單無助的時候,朋友的短信帶來了關心和支持。最終,在出租車司機的指點下,繞行了兩個多小時后,她又重新走上了國道。
“當看到路標上‘泰興’這兩個字的時候,真的好激動!一路上所有的苦和累都不在了……”
“人生短暫,要在活著的時候做一件讓自己和別人都很佩服的事,免得白活一生!”在天涯論壇上, 李慧珍看到一個騎友寫下的一段話。這位騎友憑著頑強的毅力,獨自從深圳騎行到西藏。“想想,他說得很對。這樣,這一輩子才算沒白活啊!”
“騎行的快樂還在于對困難的克服。”去年5月,李慧珍跟騎友一起騎車上太行山,走完全程,花了幾個小時。“逆風,山上太陽很烈,使勁地蹬,蹬不動了就推,根本沒有想過要放棄,大家互相鼓勵,互相打氣。”
“在體驗苦難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更大的快樂。”李慧珍說,“只有在那個時候,才會由衷地愛上平時覺得很平凡的生活———沒有風吹雨打太陽烈,沒有山高鬼見愁,有的是平平安安,自由自在。”
“黃果樹瀑布的路,蜿蜒曲折,路邊是大片大片的森林,郁郁蔥蔥的綠色,空氣清新,感覺很舒適。騎行向上,每到一個高度,看到的都不一樣。山澗的溪水聲,鳥鳴聲……非常愜意。”
為怕家人擔心,每次遠行,李慧珍都把路程說近點、時間說短點。
“跨上單車,不知道自己能騎多少公里,也不知道能騎多少天。就如人來到世間,不知哪天歸去,有精彩的過程足矣!”李慧珍說。
收獲真情
“在路上,人與人之間的陌生感沒有了,彼此都付出關愛!戒備沒有了,彼此交換著真情!”李慧珍說,一天下午,她從湖州往莫干山方向騎,“天漸漸黑了,一邊騎一邊回頭,希望能有個行人或者大巴可以同路,可是很失望。越騎越怕,為了壯膽,就騎騎停停拍照,可哪有心情呀,心跳聲都可以聽到……”騎著騎著,終于,后面來了兩個騎公路車的小伙子。遇到同道中人了!她一陣驚喜,等小伙子們趕上后,和他們邊騎邊聊。
聽說李慧珍最害怕狗和爆胎,其中一個小伙子教給她方法。
他說,遇到狗的襲擊時,要突然對狗大叫,讓它們遲疑幾秒鐘;或者,假裝手中有石頭作投擲狀。還可以用水壺朝狗臉上噴水,大叫。把辣椒噴劑綁在車把上,邊騎邊噴,也是個不錯的辦法。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奏效,就趕快下車,把車擋在狗和自己的中間,必要時把單車當防御武器揮甩,并且向人呼救。
至于爆胎,原因一般是內胎與輪圈之間的墊帶失效,或者內胎充氣氣壓不合適。他建議李慧珍使用專用帆布墊帶;應保持內胎的充氣氣壓與外胎標稱值相同,如果沒有氣壓表,可以靠手感。
碰到志同道合的騎友,這種戲劇性的邂逅讓李慧珍最為興奮。“喂,喂,騎自行車的……”在泰興市區的馬路上,她曾叫住了騎行11年、騎過2300多個縣的東北奇人楊彥華,她請楊彥華吃飯,聊聊彼此的旅行生活,頗有相見恨晚之感。
2005年6月6日,從鎮江往丹陽的路上,李慧珍遇到了后來被她稱為謝姐的重慶女人。
偶然的邂逅,兩個人成為摯友。2007年5月,她們相約在常州相見,參加全國老年騎游大會,會后,一起從常州騎回南京,謝姐在李慧珍家住了6天。
荒山野徑、市集村鎮,車輪過處,每天的太陽和月亮都是新的。李慧珍邊走邊攝影,為行走留下了光影的記憶:躺在青蔥的草地上,浴著日光的她,戴著頭盔蒙著面紗;扶著單車作大俠狀的她,和村民拉家常;教她們打毛線衣的她……
李慧珍渴望能夠與人分享騎行時的美景,傾聽她瑣碎的煩惱。2005年1月,她登錄自行車旅行網,1964年出生的她注冊了自己的網名:果果64。
作為鐵桿車友和發帖狂人,李慧珍受到了車友們的一致推崇。在大家的推薦下,她成為版主。
李慧珍積極組織參與版聚活動。在版上,她將大家精彩的旅行故事匯編成冊;恭賀車友新婚幸福;指點車友生活迷津;還不時將自己的煩憂拿出來曬曬……近日,一個“祝果果生日快樂”的帖子引來了內蒙古、陜西、廣西、廣東、湖南、重慶、昆明、南京幾十位網友的上百個跟帖。
本報記者 周書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