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過后一周年,我市仍然有不少人在災區邊工作邊做志愿者服務,他們還與災民們在一起。 沈雅琴:我打算陪他們走三年 泰興分界姑娘沈雅琴現定居香港,人在廣州工作。地震發生后,她曾以家鄉分界的名義為災區捐款捐物。如今,她依然堅持每兩個月去一趟汶川。她認為心理援助是一項長久的工作,絕不是憑一腔熱血就行的。 沈雅琴告訴記者,因為廣州及香港的社會各界在汶川捐資建了四所學校(小學和幼兒園),廣州市從省一級學校挑選了優秀教師去援教,自己是援教工作的負責人之一。“平時我除了協調相關工作和完成教學任務,另外,我一有空就去與災民們聊天,只有和他們成為一家人,才能幫他們打開心結。” 沈雅琴擁有兒童心理學碩士學位和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所以她深知心理疏導對災民是何等的重要。她說,心理輔導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災區缺的,是真正能夠持續給予心理輔導的咨詢師。“唐山大地震后一年,很多唐山人自殺了。現在,四川災區的自殺事件,也是一起又一起地發生。災區真的很缺心理工作方面的志愿者。由于各種現實問題,現在仍然在災區堅持服務的心理工作者,已經屈指可數。” 今年清明節,沈雅琴特地趕到四川,陪同那里的災民們一起度過那個特殊的日子。記者打電話給她時,她正在打包物資準備5月11日再赴災區。 在災區,沈雅琴還認了一個干女兒——十幾歲的小姑娘楊青華,因為經常接觸,雙方有了很深的感情。 沈雅琴說,現在她覺得自己也是災區的一分子,因為有個女兒在災區。“有時候在廣州,我經常產生幻覺,是不是我自己生了一個女兒,不小心遺失了,而我得了失憶癥,忘記了這一切。現在是地震讓我們重逢。” 對于干女兒,沈雅琴說她要守望一輩子。而對于其他服務對象,她的計劃是陪伴他們三年。“我覺得心理咨詢志愿者,就是一個陪同者,不要把自己放在高于災民的位置。” 李樹忠:在這里我能發揮所長 今年39歲的姜堰梁徐鎮居民李樹忠,在地震發生后的3天就趕到了四川。在災區做志愿者時,他有一次搬重物,導致疝氣復發,昏倒在地,被人送到醫院后發現身上只有6元錢,病愈后欠下4000元的醫藥費。不想增加當地“負擔”的他,在當地打工還掉醫藥費。李樹忠的事跡被當地報紙報道后,央視在去年11月30日以“李樹忠,執著的志愿者”為題,在新聞頻道黃金時間報道了他的事跡。 “今年春節后,我回了一趟家,當時南京電視臺有一個叫《東方在線》的節目請我錄節目,于是順便回了姜堰。”李樹忠告訴記者,自己原打算在姜堰開一家小型牙刷廠,“5·12”地震發生后的第三天,他就瞞著父母只身去了四川,為了給災區群眾購買生活物資,短短一周的時間,他就花光了身上帶的5000元現金和銀行卡里2萬多元錢。“因為我懂圖紙設計和建筑預算,我現在什邡市的江蘇援建指揮部里負責工程項目。最近,為了建橋、修路,我們這幾天在搞火藥庫建設,希望能順利把路打開。” 李樹忠告訴記者,平時除了工作,他經常帶災區孩子們出去玩。“5月2日那天我休息,我帶了6個殘疾孩子去什邡竹溪公園玩,孩子玩得非常開心。現在,我沒打算回去,在這里我能發揮自己的所長,也有機會幫助這里需要幫助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