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知道“5·12”汶川特大地震周年紀念臨近,入川以來,天一直陰沉沉的,時不時細雨淅瀝。 但悲傷的紀念沒有擋住前行的腳步。當記者來到泰州對口援建地——綿竹市拱星鎮時,竟然看不出這是一個集鎮人口不到兩千的小鎮——竹席雨布搭成的店鋪挨挨擠擠,街市上車輛行人川流不息,路兩邊熱火朝天的工地隨處可見…… 拱星,本來就是茶馬古道的一個重要驛站,自古商貿活躍,地名由來也頗有講究,以其位于四川省十強縣綿竹之北和《論語》“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而得名。 一年前,這個只有兩萬多人口的小鎮遭受重創:百分之一的人遇難、十分之一的人重傷,98%的房屋倒塌,出入交通中斷,集鎮上最繁華的北宸老街幾成齏粉。 一年來,泰州市委、市政府全力援建拱星。市委書記張雷、市長姚建華、副市長張愛平等市領導均千里迢迢,赴拱星檢查指導重建工作。張雷要求援建指揮部和市各級部門“把拱星鎮當作泰州的編外鄉鎮來關心來建設。”姚建華提出,災后重建結束之后,泰州拱星要形成長期結對關系,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層面繼續幫扶拱星。 一年后,這個川西北的明珠重新綻放出光芒。 “是泰州讓拱星從瓦礫堆里站了起來。可以說,沒有泰州,就沒有拱星的新生!”拱星鎮黨委書記朱建軍由衷地說。 繪出最新最美的畫圖 今天,拱星新衛生院正式交付使用。 談起這座白色的現代化建筑,在拱星可謂無人不曉——時尚的線條、寬敞的院落、精致的綠化,讓它在簡陋粗糙的集鎮上特別顯眼。“這是我們拱星最漂亮、最堅固的房子。”在附近開窗簾店的王隊軍說。 拱星衛生院,是泰州對口援建的第一個項目。
它的啟動,是科學制定災后重建規劃的結果。省委、省政府確定由泰州援建拱星后,市委、市政府在迅速抽調精干人員,組建援建指揮部的同時,派出規劃設計人員前往拱星對接,著手重建規劃的制定。援建指揮部2008年8月6日抵達,9月6日拱星災后重建規劃通過專家評審。“其間的走村入戶、現場勘查、座談調研,我們一天沒停過。”市政府副秘書長、泰州對口援建拱星指揮部總指揮張長平說。 災后重建是在一張白紙上畫畫,誰先科學制定了規劃,誰就能掌控今后發展的主動權。“泰州的援建抓到了點子上。”朱建軍說。 圍繞科學發展、統籌協調的原則,泰州援建指揮部幫助制定的重建規劃,對拱星的集鎮發展、產業布局和新農村建設等作出了重大調整。 “四川農民喜歡分散居住,每家都有一個大院落,包括豬舍、竹林等,一家占地五六百個平方米,這對地處山區、人均不足一畝耕地的拱星來說,太奢侈了。”根據重建規劃,拱星將建設136個農村集中居住點,通過宅基地還耕、土地整理等,復墾出8000到10000畝土地。而震前該鎮總耕地面積只有2萬畝。 不僅增加了耕地,更可以實現集約發展。“以前,每個居住點不論多遠,都要修道路、拉電線、埋水管,誰家沒接上都要埋怨。現在好了,不僅村容村貌漂亮了,還最大限度地節約了基礎設施建設成本。”有著20多年基層工作經驗的沿新村黨支部書記郭德秀,對此深有體會。 集鎮受益更大。按照新規劃,拱星鎮將向南擴展,主要街道由原來的兩縱擴展到三橫一縱,公共服務設施、集鎮框架建設和居民配套基礎設施都成為援建的重點。“重建規劃將集鎮面積擴大了兩倍多,并且規劃了工業園區和專業市場,改變了鎮區千百年來以街為市的現象,成為指引拱星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朱建軍認為。 “幫助做規劃盡管不像援建一條路、一座橋那樣有形,但影響非常深遠,是真正造福拱星幾代人的大好事。”朱建軍的感謝發自肺腑。 解燃眉之急,更放眼長遠 綿遠河大橋通車半個多月了,最高興的要數德陽市漢旺船頭水泥有限公司老總杜模全。 地震中,這座綿安(綿竹到安縣)線上的大橋發生“線性骨折”,成為危橋。當地政府在橋兩端豎起水泥柱子,限制機動車輛經過。 這下,可掐斷了拱星的交通命脈。原材料運不進來,產品運不出去,本來就不強壯的拱星鎮工業經濟陷于癱瘓。而且,鋼材、石子等建材沒法運進來,大大影響了拱星的重建進程。 船頭水泥公司作為拱星數一數二的大企業,雖然沒有停產,但因為繞道每月增加生產成本20萬元。“麻煩不說,更增加了安全隱患。”想起那段“惱火得很”的經歷,精明強干的杜模全還直撓頭。 就這樣“折磨”了5個月,泰州援建指揮部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拿出了解決方案:一是投資千萬,啟動綿遠河大橋加固工程;二是先在橋下建兩條便道,方便貨車和小車通行。 耗資百萬的便道迅速建成,解了拱星人的“燃眉之急”。而今年4月20日,綿遠河大橋完工通車,更讓兩岸百姓拍手稱快。現在,僅沿河水泥公司每天就有兩千多噸的貨物從橋上經過。 “我們做援建,不僅要解當前難題,更要放眼長遠,為拱星長遠發展布局、鋪路。”張長平說。 此次,泰州援建了鎮區主要的4條道路,其中北宸街、復興街、桂花街為老路整修完善。而泰州路為完全新開。這條東西向的道路將整個拱星鎮區向南拉伸了0.3平方公里,為鎮區今后的發展留下了空間。 如今,總投資兩千萬元的4條路已全面開工;投資600萬元的拱星衛生院5月12日交付使用;投資3500萬元的拱星小學和幼兒園工程已經封頂;投資810萬元的廉租房本月底動工;還有市場、敬老院、農村水利道路等……泰州用于拱星集鎮公共設施建設、做優環境的資金有近億元。 由于拱星交通和集鎮設施恢復迅速,加上災后重建經濟拉動,今年前4個月,拱星工業經濟產值已超過去年同期。“目前,有兩家年產上百萬噸的干法旋窯水泥廠在建,還有3個引進外資項目已經達成意向,總投資60億元。”朱建軍對拱星經濟的發展充滿信心。 四兩撥千斤,建設新農村 在農村,農房重建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沿新村五組居民江兆如對自己的新房很滿意。的確,在這個1000多戶的大村里,他的房子也算出挑了——盡管外觀和鄰居們的一樣,是典型的川西民居風格——細鱗紅瓦,藍色外墻,前面是3間主屋,后面是廚房和儲藏室,旁邊還有豬圈,圍成小巧精致的四合院。 “我就是多花了些錢在裝修上。”這位在廣東打過工的漢子很見過些世面。他不僅改變了房屋格局,使其變成了套房,而且裝修了廚房和衛生間,還花上萬元從成都買來了全套家具。“我們農村人也要過城市化的生活。” 修這套房子,江兆如可獲得各種補助近3萬元。 “如果沒有泰州援建,我的新房三五年都建不起來!” 在拱星鎮,6165戶受災農戶的農房重建工作都已展開,今年9月30日將全部結束。平均每個農戶可以獲得近3萬元的補助和2萬元額度的貸款擔保,僅這部分泰州的援助資金就達1.2億元。 “更重要的是,在拱星新農村建設進程中,泰州援建資金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拱星鎮鎮長田禎培說。 拱星境內大都是“沙石薄土”,上游再大的來水,到了這里都會被“漏”成涓涓細流。每年插秧季節,幾乎每個村組都會發生“搶水”糾紛。“每年5月,我們所有機關干部都會下去看水,還不一定看得住。” 泰州援建指揮部了解到這一情況,反復向省指爭取,從省統籌盤子里返還一部分資金,用于農田水利設施、村組道路和河道除澇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目前,相關項目建議書已經批復,規劃制定將于月內啟動。 “興修農田水利一直是拱星人的夢想,如果這件事辦成了,意義可就大了,不僅讓百姓直接受益,更遺惠子孫。”田禎培說。 有限資金,最大收益 最近,拱星小學近千名師生都在掰著指頭算日子。還有3個半月,他們就要搬進寬敞明亮的新校舍了。 “板房小學”已經辦了近一年,這里實在不適宜教學和生活——不隔音,一個班上課,前后左右的班級聽得清清楚楚,老師們經常有意識地壓低喉嚨;教室門口的簡易道路是紅磚鋪就,下雨天踩上去唧唧歪歪直冒水;除了“巴掌大”的操場上兩個籃球架和一張排球網,沒有其他體育活動設施;校園里大部分地方還是爛泥地,排水溝縱橫交錯,同學們經常踮著腳走路,一不小心還會踩進水溝…… “更讓人擔心的是安全問題。去年,就有板房的屋頂被大風掀跑,梅雨天氣板房還容易遭雷擊,我們非常非常盼望搬進新校舍。”拱星小學學生處處長尹華樂連用兩個“非常”。 新建的拱星小學和幼兒園,總面積1.3萬平方米,總投資3500萬元,是目前泰州援建的最大工程,包括局部4層的教學樓、3層的學生公寓、2層的附屬樓、600平方米的風雨操場和擁有200米塑膠跑道的田徑場等。
“這所學校,硬件條件可以與泰州城區任何一座星級小學媲美。教育是百年大計,我們要把它做成精品工程。”張長平透露,拱星小學工程正著手申報江蘇省建筑業最高獎——揚子江杯。 “怎樣才能發揮有限資金的作用,讓老百姓得到更多收益?泰州的同志考慮任何問題,都將民生放在第一位。”拱星鎮鎮長田禎培說。 拱星的援建工程中,原來沒有安排廉租房項目。可是指揮部在調研中發現,不少城鎮居民震后失去了住房,也失去了收入來源,即使有各種補貼,也無力重建新房。指揮部決定,從緊張的援建資金中撥出750萬,建設專供城鎮特困群體居住的90套廉租房。目前,該項目正在進行招投標,月內開工,10月底竣工交付使用。 還有敬老院,屬于援建資金限制使用類項目,指揮部積極協調社會捐助資金參與建設。目前,150萬善款已經落實,招投標前期工作正在準備中。 愛心如潮水般涌來 記者來到拱星鎮高柏村時,3歲的劉鑫正在自家房屋的重建工地上鉆來鉆去。 有誰想到,這個小臉紅撲撲的男孩,4個月前還是個面呈紫色,稍一運動就直喘氣的先天性心臟病人。今年初,劉鑫到千里之外的泰州市人民醫院動手術。“包括來回行程、生活費、住院費、手術費在內,我們沒有花一分錢。”劉鑫的媽媽說,如今,孩子能吃能睡,還特別調皮,已經完全恢復了健康。 在拱星,還有4名先天性心臟病兒童成為“‘快樂從心開始’災區行”的關注對象,一旦時機成熟,市人民醫院將免費為他們做手術。 除了政府層面的援建,一年來,來自泰州民間的愛心如潮水般涌向拱星。 5 月9日,拱星希望小學舉行儀式,迎接泰興鎮1.5萬名少先隊員帶來的禮物——8臺三星筆記本電腦、10萬元現金和3000冊圖書。 就在前一天,泰州LG電子冷機有限公司送來了價值10多萬元的30臺電腦。 “一年來,這樣的捐贈儀式參加太多了,單憑腦殼記不得。”朱建軍答應回去查查,幫我們統計下總捐贈數字。 他記得,去年僅過冬物資,泰州就發來4批,總價值超過500萬元,從棉衣棉被到取暖器、電熱毯、熱水袋,應有盡有。“別的不敢說,棉衣棉被和熱水袋,兩萬拱星人基本做到了人手一份。”靠著泰州送來的溫暖,拱星災民安然度過了災后的第一個寒冬。 考慮到災后孩子們缺少合適的衣物和學習用品,泰州市少年宮組織孩子們捐出3000件新衣和各式文具,并細心地按照年齡段將衣物打包。每件衣服的口袋里,還有一張愛心卡,上面有泰州孩子送去的祝福和聯系方式。 還是在拱星小學,泰州市婦聯建起了“春蕾班”,從學習和生活上幫扶家庭困難的學生,一年就是16萬元。 還有四川江蘇商會。這個由泰州在蓉企業家發起的商會,把舉辦成立典禮的10萬元費用拿出來,購買物資物品送到拱星。 …… “越是臨近周年紀念,愛心電話越多。進入5月以來,幾乎每天都有不止一批捐贈物資來到拱星。”張長平說,希望加入捐贈隊伍的,有鄉鎮、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學校乃至單個市民。 據不完全統計,一年來,泰州社會各界向拱星捐款捐物合計達800萬元。 善于學習的拱星人 只要不忙,在援建指揮部簡陋的食堂里,廚娘楊菊香就打開筆記本電腦上起網來。這個筆記本是她去年底花5000多元新買的,而她一個月工資只有700元。 “指揮部的人跟我們這邊人不太一樣,閑下來就看書學習,從不打牌、打麻將。”小楊認為自己只讀到初中畢業,文化太少了。現在,她每天堅持看幾頁《信息技術》,閑時在電腦上練練手。“趁年輕多學一點,總沒壞處。” 影響是無聲無息的。感觸更深的,是拱星鎮黨委、政府一班人。 朱建軍給我們講了一個笑話。援建指揮部剛組建時,與鎮政府對接,談到解決問題的時間,拱星人愛說“馬上”。但雙方對這個詞的理解相差甚遠——泰州人認為的“馬上”,指一二十分鐘,頂多半小時;而拱星人嘴里的“馬上”,可能要過一二十天。由于認識上的偏差,鬧了不少笑話。 “指揮部的人很細致,我們做計劃只要條條框框就行了,他們要求每一項工程都要有具體的數量、質量和完成時間等等。”有一段時間,分管災后重建工作的鎮黨委副書記劉加平,甚至躲著指揮部的人走,怕他們又查問方案細化情況。
“他們做事講究效率,考慮事情很全面,解決問題又很講究方式方法。”朱建軍說,重建工作千頭萬緒,矛盾百出,他們經常登門求教。大到重建規劃的制定、援建資金的使用,小到村民矛盾的協調、熱水袋的分發,指揮部都把拱星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真心實意、全心全意地幫助解決。 “援建指揮部的人給我們上了最直接最生動的一課,我們從不適應,到被動適應,到慢慢跟上步伐,現在鎮機關的干部基本都換了‘腦水’(當地方言,意為換思想),從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到敬業精神都大有改善。”朱建軍說。 對于四川德陽弘揚建筑工程公司項目經理劉禮貴來說,他從泰州援建人那里學到的是技術,是經驗。已經竣工的拱星衛生院,就是他們公司災后重建的第一個“作品”。 “我做工程24年,這個房子最堅固。”在泰興建設監理公司的指導下,劉禮貴在衛生院的施工過程中,有了很多第一次。如第一次建造“八度設防、九度設計”(編者注:指抗震等級)的房子;第一次變階梯型的基礎承臺為坡型,以增加抗震應力;第一次使用商品混凝土,之前工程混凝土都是現場攪拌;第一次使用雙層玻璃,既節能又隔音;第一次使用聚苯板做外墻保溫,等等。 “我親身經歷過震災,更知道房屋堅固的重要性,當初接這個援建工程,就抱著學習的態度。有了這些好技術、好經驗,我們公司在今后的重建工程投標中更有競爭力了。”外貌忠厚的劉禮貴,其實很精明。 援建工程的陸續啟動,給拱星人帶來眾多就業機會;而重建帶來的商機,促進了拱星集鎮的恢復和繁榮。 朱建軍介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70%的拱星農民工實現了返鄉就業,有3000多外地人在拱星參與援建,每天拉動當地消費10多萬元。“僅飯店,今年就新開了10多家,全鎮光載重貨車就有1000余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