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一個多月,各地夏收工作即將展開,秸稈焚燒問題再次引發各方關注。近年來,我市大力推廣秸稈還田,并鼓勵有關企業收購利用農作物秸稈,但每到收割季節,各地仍有不少農民將秸稈付之一炬。14日,市政府召開座談會,研究解決秸稈焚燒問題。
企業急需秸稈原料
“看到農民焚燒秸稈,我急得要命。”泰興鼎立科技有限公司經理呂文龍說,鼎立公司主要以稻草、麥稈、蘆葦等作為原料,生產秸稈燃料塊。該燃料塊燃燒時釋放的有效能量高于煤炭,且不留殘渣,價格低于市場煤價。公司今年將新增10套生產線,年產量突破2萬噸,計劃5年內產量提高到50萬噸,解決泰興市境內全部秸稈的利用問題。 江蘇聯美投資有限公司計劃在市經濟開發區投資4.3億元,建立生物質發電廠。該公司副總裁徐棟表示,項目正式上馬后,同樣擔心原料供應問題。 市農委、發改委等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秸稈除了用作燃料外,還有許多利用途徑,我市一些對秸稈有較大需求的養殖場以及食用菌種植基地,也經常面臨原料短缺的難題。
農民出售獲益甚微
企業收購秸稈既幫助農民增加收入,又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然而這樣一舉多得的好事,在實際操作中卻遭到冷遇。 “去年,鎮、村干部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我才沒有焚燒。”泰興市黃橋鎮韓莊村一位村民表示,如今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好多人家做飯燒菜都是煤氣或電飯煲,一般不燒麥草。 談起秸稈收購的效益,這位村民說:“現在做一天小工的工錢就有五六十元,而將一畝麥草捆扎上來,一個壯勞力要花一整天時間,按照一毛錢一斤的收購價來算,一畝地最多得三四十元錢,根本不劃算。” “小麥收獲后就要栽種水稻,如果采用機械耕翻,讓秸稈還田,成本增加不說,農事也不等人,還不如一把火燒掉來得省事。”不少農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建議村村設立收購點
不少農民對秸稈出售收益看不上眼,但也有人從中發現商機。黃橋鎮韓莊村村民陸進宏自2006年起做起了麥秸稈經紀人,每到收割季節,他就趕到周邊鄉鎮搶收麥秸稈,賣給當地一家企業制作草粉。“農民分文不要,我只需抓緊時間捆扎,不停地運輸。”陸進宏介紹,扣除各類支出,每天純收入600元以上。 “制約農民出售秸稈的主要原因是捆扎、運輸不方便。”呂文龍等人提議,最好能在每個村設立秸稈收購點,配置兩臺打捆機,同時每一兩個鄉鎮建一個秸稈造粒加工點,這樣既方便農民出售,又減輕企業收購壓力。 有關企業希望政府加大秸稈打捆機等農機購置補貼,開設秸稈及其制品運輸“綠色通道”,并在用電、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企業運行成本降低了,秸稈收購價格有望提高,才能調動農民的銷售積極性,從而解決秸稈焚燒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