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者:尹之本,90歲,泰興市離休老干部,渡江戰役時任黃橋政府秘書。他不僅目睹了解放軍40萬大軍從八圩到江陰的渡江過程,并且負責其中的部分支前工作。 采訪人:程越華 1949年1月,黃橋鎮和泰興城先后解放。當年4月份,黃橋、泰興、泰州、靖江到處是解放軍,這些軍隊是中共10兵團、8兵團的8個軍,約40萬人。當時,這一帶是長江北岸解放軍渡江前沿陣地,他們云集在這里,做渡江前的準備工作,待命渡江。 每年4、5月份,長江的水位開始上漲。尤其5月份是汛期,不僅水位猛漲,而且風大浪高。為避免內戰,4月中旬,中國共產黨代表和國民黨代表在北京召開了幾次和平談判會議。由于國民黨代表反反復復,沿江駐地解放軍都在積極做渡江準備。 4月10日,我們接到緊急任務,搶筑一條從姜堰到靖江八圩的公路,全長300多華里。這條公路要能走坦克,上面要求,時間只有10天。 政府立即將通知精神貫徹下去,干部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趕去搶筑公路,當時沒有瀝青,原先的路又窄又泥濘。那段時間,正逢陰雨天,走都艱難,雙腳陷在泥里。大家自發地將房前屋后的碎磚瓦或用籮筐挑,或用獨輪車推,送到工地上。看到碎磚瓦不夠,大家又將稻草、麥草運去,拌在泥土上。沒有壓路機,大家用碾子壓,6個人一組拉,然后加碎磚瓦,再碾平,如此反復。 因為時間緊,大家自發加班加點。點煤油燈經不起風吹,老百姓將家里的草拉到工地上,每隔500米,點一個草垛。 我們負責的路段,還必須重搭兩座橋。原來的兩座橋是又窄又舊的木橋,橋面木板多處腐朽,一個人走在上面都吱吱呀呀的響。我們從附近村莊購買大梁和柱子,作為橋墩和橋梁,買來木板做橋面。有的農民看到我們急需木材,主動將家里可用的木材扛過來,很感人。 僅僅6天6夜,我們就成功完成任務,公路和橋梁的質量都得到上級領導的肯定和嘉獎。 這6天6夜,我們沒有離開工地回家,老百姓和我們一樣,不僅都是義務勞動,還自帶干糧。公路筑好后,我們回家睡了半天覺。 6萬只豬膀胱 姜堰到靖江八圩的公路筑好后,我們的任務是帶領老百姓制造土兵艦。 土兵艦是用樹木釘成木排,中間用鋼繩穿綁,木排前面堆起土垛,土垛上面蓋上破棉花胎,筑成防護墻。每個木排的后面裝上發動機和掛槳。很多老百姓將家里的門板卸下來,支援我們。 這樣的土兵艦,我們共制造了500艘。經過反復試驗,確保每個艦能站30個戰士,每個戰士身上挎一部機槍。 七圩至江陰的江面寬度有10多華里,為了預防戰士落水后發生危險,我們經過反復琢磨,想出一個辦法,把豬膀胱充氣后綁在腰部作救生衣。經過多次試驗,每個戰士身上背綁4只豬膀胱。 一估算,我們起碼要6萬只豬膀胱。我們立即通知各生豬屠宰場保留豬膀胱。收集了兩天兩夜,還是不夠。考慮到不少農民自己在家宰豬,我們通過廣播,說明豬膀胱的重要性,表示愿意出錢向農民收購。 當時,老百姓的支前精神真的很了不起,為了幫助我們,凡是家里有大豬的老百姓,都主動將豬宰了,有的還將豬肉抬到軍部,慰勞解放軍。 僅僅5天時間,我們就收集到了6萬只豬膀胱。其中也有如皋、靖江的老百姓送來的。 講述者 王來根 74歲,時為老漁行船廠工人 采訪人 康 煒 泰州老漁行的造船業有200多年的歷史。1949年渡江戰役前后,這里幾乎家家戶戶都以造船為生。1949年的春天,也像現在這樣的天氣,滿田開著油菜花。解放軍的一個領導叫張震到我們老漁行,要求訂做一批木船,說是解放軍渡江用,要求船身小、體量輕、航速快、寬度大約能裝得下一輛小汽車。 當時,泰州城已經解放,聽說解放軍要造船,大家都熱情高漲,自發日夜趕工。每天天不亮,船廠的工人就起床了,一直要工作到夜里。雖然很辛苦,但沒有人喊累,就這樣工作了一個月左右。 造船需用大量的釘子,但我們只有一些四處收集來的破鍋和從破廟里撿來的廢鐘,連個最起碼的熔爐也沒有。我們挖個深坑,燃起木材,把碎鐵塊放進去,待鐵水冷卻后,做成不同大小的釘子。 有一天,大家正在廠里忙,突然聽見飛機的聲音,還沒來得及想,一顆燃燒彈就在旁邊炸開了花。一個諢名叫“姜太公”的被燃燒彈給活活燒死了。 那段時間,成群結隊的飛機飛臨老漁行上空,看見哪里有船就扔燃燒彈,被擊中的房屋濃煙滾滾。燃燒彈特別厲害,在水里還能燃燒。 船廠都轉移到了馬莊,距離老漁行有30公里。我們背著干糧帶著工具趕了去。青壯年們從數百里外運來了大批木材,鄉親們甚至把漆嫁妝的桐油都送到了工地。 經過一兩個月的緊張工作,渡江所需的上百條船便造出來了。離渡口有一段距離,沒有運船的工具,工人和戰士們抬著船走。船底朝上,上面再用樹枝、竹葉、茅草偽裝,遠遠望去就像一座座土包。 解放軍主動給我們發工資,大家都不肯要錢。 “你們需要,我們就留下來” 講述者:沈林芝 87歲,原蘇北行署巡視組副組長 采訪人:韋紅雨 姚銀泉顧兆豐 渡江支前最關鍵的是籌船。當時,國民黨軍隊害怕我軍渡長江,逃跑時把船只拉到江南封存或毀掉,許多船主不得已將自家的船裝上沙土沉沒。怎么辦呢? 所有進入新港的船只,不論是江南船,還是蘇北船,只要進來了,我們就做船民的思想工作,告訴他們大軍要過長江,希望他們把船留下來。結果,所有經過的船都留了下來。船民很配合,說只要你們需要,我們就留下來。這樣,我們一共收集到1000多條大小船只。為防止敵人轟炸,在羅家橋那里我們設了40多條高射機槍。 船多,船民也多。為讓他們安心留下來,他們的吃用全由公家來,供給和部隊一樣,沒有一個開小差的。 3月下旬,船民經過整訓后熱情高漲,幫助部隊訓練水手,幫助戰士熟悉水情、風向、天氣,船向等技術。他們還和指戰員們一起動腦筋,用木材扎成4米寬10米長的木排,裝上汽車引擎,壘起棉花胎,架上輕重武器,制成了30多艘“水上土炮艇”。這一新式武器在渡江時發揮了很大威力。 號子聲日夜都聽得見 講述者:祝自榮 88歲,原靖泰獨立團政治處主任 采訪人:韋紅雨 姚銀泉顧兆豐 為保證解放大軍的戰車、炮車順利向江邊移動,2月中旬到3月下旬,靖江縣人民參加到如火如荼的造橋、筑路之中。那些日子里,平均每天有6000人參加支前,日夜不歇。公路上,橋梁工地上,到處是人,跟趕集一樣。鐵匠,木匠,送材料的,挑的挑,抬的抬,夯的夯,忙得熱火朝天,號子聲日夜都聽得見。男同志在前線忙,女同志在家忙,做軍鞋,縫米袋,為戰士漿洗和縫補…… 為了造路,老百姓將房前屋后的磚頭、石塊敲碎后送到工地鋪路,連老人,小孩也跟著抬石子,運磚渣;為了造橋,老百姓卸門板,砍大樹,有的還捐出了“壽材”。靖江西門有個木料廠,規模當時是靖江最大的,老板吳增道是外地人,60多歲。聽說大軍造橋缺木料,他當即就讓政府的人去拉,要多少,拉多少。他那里的木料,粗得很,也長,全都浸在西門城河里,在修橋中幫了大忙。 據不完全統計,靖江縣共修筑公路704華里,能通過牽引榴彈炮十輪卡車的橋梁90座。 背景◆◆◆ 渡江戰役最為關鍵的是有大量的船只,修路架線是其中一項最緊要的任務。 為保證大軍需要,泰州人民群策群力。泰縣組織了600多條船只,還打造裝坦克的“胖肚子”船100多條。興化縣組織了7427條船,泰興組織了450條,靖江縣籌集了載重5000公斤以上的木帆船150條,載重5000公斤以下的木帆船65條。 此外,泰州城區人民修復了海泰、泰黃公路及30公里環城路,造橋19座,修橋3座,打壩19條。泰興縣共組織9.85萬人修筑道路254公里,其中包括(泰興)城黃(橋)、姜(堰)黃(橋)、口(岸)泰(興)等8條主要干道。為了保證華野特縱炮兵按時進駐過船港江邊陣地,泰興人民僅用10個小時,修路6公里,保證了部隊的開進。3月下旬,泰興和泰縣動員3萬多名民工,其中泰興2萬民工中有婦女2000人,經過9天的突擊奮戰,疏通了姜黃河蔣垛至黃橋15公里長的淤塞河段。興化架設電話線90公里,開辟興化至劉莊,興化至高郵、揚州的支前郵路3條。泰興架設了泰州—泰興—黃橋65公里的電話線。靖江縣共修筑公路352公里,建造橋梁90座,涵洞110個,架電話線50多公里,豎立電線桿3000余根。(市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 尹鋒 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