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報業網訊 4月4日,真實版的“集結號”故事,在泰興上演:15位溧陽籍烈士家屬在先烈們犧牲的江面,撒下了朵朵鮮花和紙錢。
真實版的“谷子地”是溧陽退伍軍人錢才保。他的叔叔在新四軍渡江時犧牲,時至今日卻不知親人安葬在何處。他從烈士名冊、各種史料找線索,騎著自行車四處尋訪。 溧陽市文聯主席趙善堅從老人的敘述中找到了“北撤渡江”這個關鍵線索。他說,為避免內戰,根據國共協定,新四軍將長江以南的部隊北撤到蘇中地區。1945年10月15日晚,滿載著最后一批北撤人員的“中安”號輪船,不幸在泰興江面沉沒,800多名指戰員同時遇難。這是中共黨史上非戰斗性死亡人數最多的重大事件。烈士們的忠骨安葬在泰興公園內,錢才保的叔叔等54名溧陽籍烈士的英魂,就長眠在此。 讓烈士安魂,讓親人安心。溧陽黨史工委主任朱洪偉立即通過報紙、網絡,尋找“中安”輪沉船事件中犧牲的烈士家屬。截至4月3日,已找到了15位烈士家屬,大家決定在清明節一起去泰興憑吊先烈。 泰興公園內,新四軍蘇浙軍區北撤渡江死難烈士紀念碑碑身基座呈下沉的船形,暗喻烈士們沉船遇難。紀念館得知是烈士家人來尋親時,鄭重地舉行了吊唁儀式。烈士房竹生一家五代來了16個人,烈士的女兒房鳳仙已經86歲,坐在輪椅上泣不成聲。史海金烈士犧牲時年僅19歲,他的妹妹、已80高齡的史云仙老人跪在地上,哭喊著哥哥的名字…… 錢才保老人把家鄉的泥土輕撒在烈士安息的墓上。他說,“與叔叔一道犧牲的烈士江蘇有149人,我想告訴他們的家人。他們的親人沒有被遺忘。”(張文波 蔡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