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塘灣村村民正在給大棚里新栽種的蔬菜澆水。記者 宋燕 攝
也許你每天都到菜場買菜,但你想過部分蔬菜可能給健康帶來危害嗎?市疾控中心提醒,農產品正面臨9個方面的安全威脅,包括動植物中的天然毒素、病原生物的污染、人畜共患病、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環境污染、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劑、摻雜使假、轉基因農產品等。生產、檢測、銷售,各環節的安全“保險”上得緊不緊?近期,部分市政協委員就此進行了專題調研。委員們認為應從農產品生產銷售的全過程給菜籃子上“保險”,并就如何提升農產品安全性提出建議。
生產領域:質量參差不齊
3月31日、4月1日,記者走訪了我市部分菜農和農業園區,了解農產品的生產狀況。
昨天上午,記者在市區滕壩街看到,不少住戶種植了少量蔬菜。10點左右,在稅碑亭東側方向,50多歲的馮女士正在菜地翻土,撒莧菜種子。這里有一處近200平方米的空地,種著萵苣、韭菜、青菜、蔥、蒜等。
正在給菜地松土的馮女士介紹,附近種菜的有幾十戶,除供給自家食用外,還到附近的菜市場銷售。附近居民劉先生說,住戶們大多在屋后種一些蔬菜,附近有一座公共廁所,到這里拎上半桶糞便,就可以為蔬菜施肥。
在臨近328國道的一個村子里,家家戶戶在房前屋后種植蔬菜。村民劉女士家有3畝菜地,主要種青菜、豆角等。從翻土、撒種子、澆水、掩蓋、采摘,全靠她一個人。
“種菜沒有什么講究,只要能吃苦。”劉女士說,她種菜已經有幾十年,一直用的是上一輩教給的方法,撒種子的時候施一些肥,出了芽就鋤草、除蟲,“過去鋤草一般自己動手,現在有除草劑。菜蟲太嚴重就去商店買點農藥,回來兌水打一下。”她說,有時銷售人員告訴的兌水比例不記得了,就憑經驗自行兌水。
海陵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位于市區北郊,那里基本實現了各種蔬菜的規模化種植。工作人員介紹,智能溫室內所有瓜果蔬菜均采用無土栽培技術和國際先進的微滴灌技術,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農藥,實現了農業生產的現代化、高效化和無害化。
3月31日,記者在泰興市新街鎮看到,村莊道路兩旁放眼望去都是成片的蔬菜大棚,每個大棚占地1畝左右。在一個大棚內,種著成片的茄子,一棵棵茄苗有半人高,大多數已掛滿了半熟的茄蛋,白的、黃的、紫的……一位農民正在更換黃色的粘蠅紙。“這種滅蠅紙能散發出特殊的氣味,能吸引并粘住小飛蟲。所以大棚內正常情況不需要打農藥,可以保證農產品達到綠色產品的標準。”
據新街鎮有關負責人介紹,這里成片的大棚有13000畝,目前已被列入江蘇省現代農業示范園,“我們現在統一注冊了‘綠色經典’商標,2008年園區產地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青椒、茄子、四季豆獲得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我們還將購進安全檢測設備,對園區蔬菜進行抽檢,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檢測環節:尚有“漏網之魚”
4月1日上午,記者到市區的欣蓮、雙龍農貿市場了解農產品檢測情況。在欣蓮農貿綜合市場,檢測員葉高發胸前掛著泰州市農林畜水產品質量檢測中心頒發的上崗證。他將少量藥劑注入試管,拿起一小片青菜根放入其中,右手握住試管來回搖晃,仔細觀察后發現,試管內藥劑沒有變色,蔬菜藥物殘留檢測達標。
葉高發說,每天上午7點開始,他都要從市場內各個攤點抽取樣品,進行藥物殘留檢測。“用農藥的季節還沒到,最近檢測的結果一直不錯。”在雙龍農貿綜合市場,檢測員陳存高介紹,據了解,該市場開業以來,每天都要進行抽檢,到目前檢測合格率達100%。
那么,是不是說市民菜籃子就安全了?這種質量檢測對市民菜籃子的安全能起多大作用?事實并不這么簡單。專家指出,一方面,這種利用藥水檢測的準確度本身就值得推敲;另一方面,這種檢測畢竟是抽檢。而據了解,一些葉類蔬菜,生產周期長,蟲害多,不打農藥根本是不可能的。之所以能檢測合格,很多是因為菜農在菜上市銷售之前,已用清水浸泡了很長一段時間。
記者采訪了多個農貿市場,檢測員們也表示,抽檢畢竟是抽檢,由于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其結果未必能全面反映市場銷售的農副產品的真實安全情況。一些檢測員也承認,因為沒有執法權,對于發現的檢測不合格的蔬菜并不能禁止其銷售,只能以一種提醒的方式提醒菜販注意,而最終這些菜品還是入了廣大市民的菜籃子。
銷售渠道:存在二次污染
即使是生產很過硬、檢測很嚴格的農產品,還是存在二次污染的問題。
昨天上午,記者走訪多家農貿市場發現,很多市場的衛生狀況值得關注。在市區中部的一處菜場,記者發現地面上污跡斑斑,不僅有泥土,還有很多爛菜葉等垃圾。在賣魚的區域,攤主們直接在一堆魚腸邊上給顧客殺魚,魚鱗、內臟隨手處置。用來裝魚的塑料袋,是一種綠得奇怪的袋子,發出一種怪味。在市場內的家禽銷售區,一進去就能聞到很濃的臭味,一邊專門宰殺的店里,地上到處是禽血,墻腳堆著大堆雞毛、鴨毛。在一些銷售光禽的攤位,各種產品直接放在水泥臺子上銷售,不時有蒼蠅光顧。
業內人士介紹,除了衛生方面的二次污染,還有一些問題值得關注。第一,菜場用的塑料袋,幾乎全部是回收塑料制的,塑料在回收重新利用的過程中,要添加一些有毒物質才能制成,所以回收塑料是不允許制作食品類包裝袋的。第二,一些不法商販會往農產品中加一些不允許添加的物質,影響食品安全。比如,在一些魚類瀕臨死亡時,一些商販會往魚桶中加一些類似柴油的物質,受了刺激的魚會顯得生機勃勃,但這些魚在制成菜肴后會有很濃的柴油味。現在公開的“秘密”是,鴨、鵝之類家禽在加工成光禽時,都是用松香來脫毛的,松香在高溫下會產生有毒物質,被光禽吸收后會對人產生毒害。還有一些商販,常常在豆芽、牛肚、蹄筋等一些產品中加雙氧水,這樣這些產品會顯得更潔白。其他如添加吊白塊、色素、硝等一些不能添加在食品種的東西的行為還有很多很多。所以,即使是原來安全的農產品,也可能在銷售中受到污染。
農業部門:從源頭上把關
據了解,去年,海陵區農產品種植面積1.24萬畝,產量8萬噸,占據了市區市場供給量的80%;水產產量6300噸,出欄生豬6.14萬頭、出欄家禽175萬只,占市場供應量的25%至30%。
記者從市農委了解到,目前,我市農產品生產組織化程度低,以分散經營為主,規模經營所占比例較低,標準化栽培沒有形成氣候,大多數農民憑經驗管理。農產品經營是以家庭為主,通過土地流轉進行規模經營的還不到總面積的10%,大多數農民農田面積不超過3畝,農產品生產后大多直接上市,包裝上市的不足16%。從事農產品生產的農民大多是50歲以上的人,年輕人很少,生產技能差、文化素質低、質量安全意識不強,這些都給農產品安全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市農委綜合處處長王桂寶說,市農委正以提高規模化經營程度為抓手,從源頭上給“菜籃子”上“保險”。他說,分散經營多采用傳統的種植方式,質量參差不齊,經濟效益也得不到保證。而規模化種植便于統一管理,規范運作,有利于新技術的推廣。目前,我市有規模化大棚種植園區近100個,種植面積在18萬畝左右,約占全市蔬菜種植面積的20%,所占市場份額達到30%左右,而且還在不斷擴大中。
市農委主任趙留貫說,泰州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時期,按照區域化、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要求,加大對高效農業的發展投入,加快形成高效農業帶,還有一個過程。目前,市農委正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進一步提高我市農產品的安全性。下一步,市農委將重點對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實施整體推進農民培訓工程,各級農技人員掛鉤指導核心農戶和科技示范戶,為農民講解優勢特色產業生產知識和經營要點,幫助解決農民生產與市場對接難題,扶持發展一批種養大戶和特色生產基地,提升農產品的整體安全水平。
政協委員:“菜籃子”須全程監管
市政協常委孫佳玲建議,在市區周邊應加大力度建立農產品基地。首先,繼續抓好農業科技示范戶建設,在使用生態農藥、有機肥料、農用新材料等方面對重點示范戶優先給予補助,對率先推廣使用新品種、新技術的農戶給予一定獎勵。對農民要加強質量安全培訓,提高其農業生產水平。其次,應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便于從源頭上抓好農產品安全。第三,要建立農業標準化生產體系,引進和采用國際標準,加強具有區域特色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和生產技術規程的制定,形成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過程標準體系和質量可追溯體系。
市政協常委王臨生建議,應加大人、財、物的投入。他說,科技力量要增強、檢測設備要添置、執法隊伍要壯大、源頭生產要控制、生產過程要監管,都要投入人、財、物。同時要加強監管網絡的建設,目前我市已經建立了一定的監管網絡,但是這個體系的功能有多強、監管力度有多大、覆蓋有多廣、其作用能否正常發揮,各地區情況不一,必須結合各地實際認真研究,走出一條適合本地實際的路來。
市政協委員黃富林認為,農產品生產的產業鏈較長,從生產到餐桌要經過多個環節,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對農產品的安全產生影響。他建議,生產環節上,政府可借助互聯網,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信息共享平臺,通報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加快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發展規模生產,將農產品質量標準解讀成群眾易于掌握的說明,印發給每個生產者,從源頭上控制農產品的質量。流通環節上,政府應整合檢測資源,尤其要強化農業系統內部檢測,使農產品產地和市場兩頭的監管更加及時有效。要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聯合執法小組,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全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