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鵬凱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我剛到黃橋黑松林任職不久。當時的“黑松林”還叫“泰興縣膠粘劑二廠”。身為廠長的我常常今天做供銷員,明天做采購員,而我的“座騎”多半是一輛二手的雙排座貨車。那天,我乘車去浙江采購原料。車從杭州二橋擺渡,由于封港,當晚沒走成。我們夜宿路邊店。 第二天凌晨五點,我們的車趕到輪渡口,排了老半天隊。駕駛員急著去買票,車子沒有熄火,沒有想到,它徑直順著斜坡向江里滑去。同車的人大喊“救命”,急忙跳車。我坐在副駕駛位置上,本能地拉車門準備逃生,不料拉手壞了。事實上,那一刻即便跳下去,多半會被軋在車輪下。如果不跳,就得到錢塘江里喂魚。千鈞一發之際,從未摸過汽車的我,撲到方向盤上猛打一番,最初打反了,車子加速往江里奔;趕快再反打,又差點撞上渡船上的名貴轎車……“咣當”一聲巨響,車頭最終撞在渡船的消防栓上停了下來。 回去的路上,一車人都在講我“大難不死,必有后福”。我的后記,就從后福說起。 一九九一年十月,我走下鎮工業公司副經理的鐵交椅,來到“黑松林”。當時工廠的全部家當,就十一個人,兩個反應釜,一屁股債。下了海我不帶救生圈,要使自己不沉下去,就得在海里掙扎。工廠要扭虧為盈,兄弟姐妹要有飯吃,最好還吃得有滋有味,我對自己說,守多大碗吃多少飯。我不是造幣廠的廠長,勤奮加智慧就是我最大的資金。 正如有哲學家說的,在原始社會,連力氣都是財富。用文化經營企業,打造未來,成為我這個窮小子的信條。沒錢做廣告,我就向報刊投稿,利用發表文章的機會來提高企業知名度,打造企業品牌。于是乎,三更燈火五更雞,每天凌晨四五點鐘起床寫文章。出差在外也“不務正業”,車上,船上,酒店,旅社里,每每專注于爬格子。日積月累,企業有了許多活廣告。零零碎碎的小文章,產生了軟廣告效應。在這十多年內“幼苗成大樹,獨木育成林”,我成為中國化工作協副主席,中國管理科學院的特邀研究員。企業成為“中國膠粘劑協會常務理事單位”、“全國膠粘劑技術委員會委員”、“上海粘接技術協會副主任單位”;獲得了“全國民營化工優秀企業”、“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先進單位”、“江蘇省環境標志先進單位”、“江蘇省信得過企業”等榮譽稱號。“黑松林”商標也連續成為江蘇省著名商標、全國化工卓越品牌。 古人說,心地干凈,方可讀書學古,有記者問我,你怎樣評價自己的文章? 是不是每天都寫文章,都是在什么時候寫?我笑著說,我那當作家的大哥說,我有的文章是雞肋。我說,我的文章是大排。我每天都在做“大排”的文章:市場是一碗誘人的大排面,我要讓我用生命經營的品牌擠進這碗大排面,最好成為上面的大排。 人的一生不可能完美,總要經歷一些磨難,總要遇到一些困難,一些苦澀,但只要堅持,后福就會出現。二十多年前,麥當勞的創始者雷·克羅克與世長辭,當人們走進他的辦公室,發現這里極其簡陋,里面僅有一桌一椅一部電話。而懸掛在墻上的名為《堅持》的座右銘卻非常醒目。是的,在這個世界上,毅力是無可替代的才能。一晃在黑松林快二十年了,我以持久的堅毅,咬牙挺過了缺資金,缺品牌,缺技術,缺人才的困境;用堅持的車刀,雕刻出了亮亮堂堂的江蘇省著名商標——黑松林,紅紅火火的企業。還有我的后福。 我是車工出身,學徒時理論欠缺。在一次車齒輪鍛坯過程中,只曉得高速切削有勁,對切削的速度、深度、走刀量等基礎理論知識一無所知的我,被從高速旋轉的卡盤上飛下來的齒輪坯砸傷了右手,至今手背還留有一道深深的印記。這一砸,將我砸醒,光有干勁,沒有理論知識的支撐是學不好技術的。學車工的那會,我每天堅持寫實踐記錄,下海做企業近二十年依然如此。于是,一點一點的積累變成了第一本書《黑松林,我的太陽》,第二本書《細節的響聲》,還有即將問世的《漫話企業細節管理》作品集。這本精裝本的樣書,封面有一層色金,光鮮光亮,令我陶醉。 借此機會,我特別感謝人民美術出版社連環畫室主任何兵先生。他的一支畫筆,栩栩如生地再現了我在經營管理企業過程中的片段,將我的人生經歷由抽象的文字,變成具象的圖畫,這樣的組合十分有趣。我與他相見恨晚。 感謝著名經濟學家艾豐先生為我作序。“中國的企業家應該學會講故事”正是他的這一句話,啟發了我。于是,許多身邊的人、身邊的事都凝集在我的筆下,成為“黑松林”的傳奇,也成就了我的故事。 感謝老朋友徐舒成、石啟榮先生對文稿的校正,胡宏同事的整理。 感謝 《經理日報》、《中國化工報》、《中國工業報》、《經營與管理》、《中國企業文化研究》、《企業管理》、《上海企業》、《江蘇企業管理》、《泰州日報》、《今日泰興》等媒體的支持,以及家鄉領導、父老鄉親的厚愛,行業協會龔輩凡、陳琦、吳偉卿和朱建華、郭學軍、于萬夫、于鴻賓等諸多文友的引導和幫助。 尤其向關心和支持我的中國企業文化研究會孟凡馳、賈春峰、華銳、高立勝、鐘祥斌、李萬來等老師表示衷心感謝!向中國標準出版社的領導及編輯葉伊兵先生說一聲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