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鬃是各種刷子的原材料。泰興市姚王鎮北殷村靠發展豬鬃產業,從經濟薄弱村變成了生活富足、人居和諧的小康示范村。去年,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040元,其中40%的收入來自豬鬃產業。 據北殷村黨支部書記殷維榮介紹,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臨近該村的錢莊村辦起了100多人的豬鬃加工廠,本村很多村民到廠里打工。十多年后,一些掌握了技術的北殷村民紛紛回村創業,開始經營自己的家庭作坊。到2004年時,該村的豬鬃加工戶已有14戶,年產值300多萬元。 “雖然豬鬃產業為北殷村開啟了致富之門,但零散的產業布局,使加工戶之間出現了相互壓價拆臺等不正當競爭現象。更令人頭痛的是,由于大多數加工戶是手工操作,清洗豬鬃產生的廢水污染了河水,危及人畜和莊稼!币缶S榮說,北殷村黨支部決定,成立豬鬃產銷協會,把全村的加工戶組織起來,統一采購原料,統一處理廢水,開展技術培訓,促進豬鬃產業健康發展。 該村豬鬃加工大戶殷扣林告訴記者,豬鬃出售價格的多少決定于原材料豬毛的長短和純度。以前,因為大家各自為戰,有些剛剛入行的加工戶往往在這上面吃啞巴虧,F在,原料由協會代表統一購買,不但確保了豬毛質量,還在大批量購入中降低了采購價。 北殷村豬鬃產銷協會會長殷復揚說,在豬鬃生產過程中,大家都分別掌握了一些降本增效的小技巧,F在有了協會,大家開誠布公,共享這些技巧。大家還經常把生產中遇到的難題集中起來,共同想辦法解決。時間長了,一些加工大戶還與小戶結成了對子。該村五組加工戶湯兆良是殘疾人,妻子常年患病,家里非常貧困。2005年6月,協會幫助他籌集資金,辦起了豬鬃加工廠,大戶殷扣林主動向他傳授技術、幫跑市場。目前,湯兆良加工廠年產值達40萬元,年純收入近6萬元,甩掉了貧困的帽子。 豬鬃的原材料豬毛買回來須經過多次清洗,這一過程會產生大量廢液。協會成立后,這些廢液不再排到河里,而是被統一收集起來,暴曬之后碾成粉末,賣給如皋、山東等地的客商加工成飼料。 為了幫助加工戶進行技改,近幾年來,豬鬃產銷協會還先后為會員貸款100多萬元,新增了62臺豬鬃主動分尺機、綁板機等生產設備,使生產效率比原來提高了6倍,而且提高了產品質量。 在協會的帶動下,北殷村豬鬃加工戶已發展到24戶,年產值2000萬元,本村250人從事這一產業。近幾年來,協會每年都組織會員開展回報社會活動,先后籌集60多萬元,支持村里的新農村建設,為貧困戶獻愛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