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興市分界鎮(zhèn)分界村十三組,有這樣一戶大家庭,20多年來,妯娌五人從吃喝拉撒睡開始,一直細心照料著患有智障的小叔子。在她們眼里,小叔子就是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 小叔子名叫張年生,在家排行老六,老幺。由于從小受過刺激,大腦受到了損傷,別看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40多歲的人了,但智力還停留在兒童階段。由于生活不能自理,老六的吃喝拉撒睡都得有人照料。 昨天中午時分,記者來到這個大家庭,五嫂楊翠萍正端著一大碗熱氣騰騰的面食給他吃,并不時用毛巾為他擦拭嘴角。楊翠萍對記者說:“假如他是個健全人,就不需要我們護理他了。他這個樣子,我們做嫂子的,誰也放心不下。” “原先,老六還有父母親照應著。隨著父親的過世,母親年齡的增大,從上世紀80年代初起,老六就跟著我們兄弟五個輪流生活。由于我們常年在外務工,根本照應不到他,照料他的任務也就落到了她們妯娌五個人的身上。”剛從外面做工回來的大哥張新民告訴記者。 就這樣,20多年來,不管張年生在哪個兄弟家生活,嫂子們都無微不至地照料著他。每天早上起床開始,就幫著他穿衣服、洗臉、漱口、整理床鋪;一日三餐都是端上來吃,收回去洗;晚上睡覺前還要幫他洗臉、洗腳、脫衣服,半夜還得起床為他蓋被子,生怕他晾著凍著。 大嫂袁忠茹說:“這么多年來,服侍他成一種生活習慣了。小叔子一旦離開時間長了,不在自己的眼前,還真覺得有點不習慣。不管輪到誰家生活,我們妯娌五個每天都要抽空去看看他。平時,我們走到哪里,他也跟在我們身后,像個小孩子一樣。” 前年,張年生的四哥不幸患病去世,其他兄弟及妯娌幾個商量著給四嫂卸“包袱”,可四嫂劉桂蘭卻執(zhí)意不肯卸下這個“包袱”。劉桂蘭說:“如今有好多人還到別的地方獻愛心,何況年生是咱自己家的小叔子。自己家境再窮點,服侍小叔子的責任不能丟。” 聽說記者采訪,同組的鄰居們紛紛對記者說,這妯娌五個確實不容易。“我們做鄰居的,都看在眼里,佩服在心里。這樣的嫂子,世上難找啊。”鄰居沈書英伸著大拇指對記者說。 鄰居鮑春蘭告訴記者,去年正月初,她們85歲的婆婆中風癱瘓在床,妯娌五個在照顧好小叔子的同時,爭著搶著服侍老人,一刻也沒有離開,直到老人病逝。 去年7月下旬,老人臨死前,也許是有些放心不下智障的兒子,嘴里一直想說些什么。妯娌五個猜測到老人的心思,便一起來到老人的床前,異口同聲地說:“媽媽,您放心,有我們五個在,就不會丟下年生不管的。”在兒媳們孝順的話音聲中,老人安詳?shù)仉x去了。 “她們妯娌五人付出的,真比我們多,而且她們照顧得比我們更細切。我們內(nèi)心在感到愧疚的同時,更為她們的舉動感到欣慰。”說著說著,張新民的眼里噙滿了淚水。 如今,在嫂子們的細心照料下,張年生一直健康而快樂地生活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