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身患絕癥的老人們安詳、舒適、有尊嚴地離去,是鞠志慧的工作。1月21日,她被評為江蘇省第三屆孝親敬老之星。
一
黃橋鎮的閭鎮兵住進老人院時處于癌癥晚期,長期臥床使他的脾氣越來越古怪、暴躁。護工端飯來喂,被他手一揮打翻;例行檢查,他覺著醫生要害死他;平日里,不是冷語相向就是一言不發地躺著…… 鞠志慧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到他床前,給他刮胡子、擦身,一待就是半天。 老人喜歡吃魚,食堂便按他的口味經常給他燉魚,鞠志慧剔去魚刺,一口一口喂。 一次,因為覺得菜淡了,閭鎮兵手一推,菜湯潑了鞠志慧一身。鞠志慧顧不上換衣服,先給他換了床被子。 幾天后,閭鎮兵不再排斥護理,配合醫生的各種檢查。 不久,閭鎮兵的病情惡化,一連幾天沒吃,連朝夕相處的鞠志慧都不認識了。 家人想把閭鎮兵接回家,他堅決不回去,緊緊抓著鞠志慧的手:“‘康健’就是我的家,我死也要死在這里。” 夜里,閭鎮兵安靜地去了。鞠志慧給老人洗了臉,擦了身子,梳理了頭發。當夜大雪,閭鎮兵家的電話無法接通,鞠志慧連夜趕到20多公里外的黃橋,挨家敲門詢問。 泰興市康健老人院,在我市較早開展“臨終關懷”服務,2004年建院以來,他們已陪伴300多名病重不治的病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二
泰興市康健老人院院長鞠志慧說,第一次聽說“臨終關懷”這個詞,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她的一個親戚在香港辦了一個養老院,她在那里呆了9年,擔任保健醫生。“做醫生助理的工作,給病人測量血壓、化驗什么的。” 去之前,鞠志慧以為養老院里的氣氛一定很沉重,現實讓她開了眼界,那里很溫馨,滿眼是綠色、藍色。走廊兩側掛著不少綠底小牌,上面寫著:“多一分快樂 少一分痛苦”、“多一分舒暢 少一分焦慮”。活動室是病區的一個公共活動空間,十幾平方米,房子不大,但配備了電視、影碟機等等。病患大多能平靜地面對死亡,因為養老院的護工和醫生給了他們很多幫助。 “當時,一位老人處于胃癌晚期,已無法手術,化療也因為身體狀況不好中斷了。那天我和值班醫生去查房,老人告訴值班醫生,‘昨天晚飯吃的要比中飯多’。值班醫生微笑著俯身,撫他的額頭:‘要乖乖吃飯,才能戰勝病魔’。兩個人說話就像一對母女。”鞠志慧說。 值班醫生告訴鞠志慧:“在這里,最讓人高興的事莫過于病人主動說多吃了一點、睡好了一點。雖然都知道來日無多,但通過關懷、照顧,讓病人開心地多活一天,這就是臨終關懷的含義。” “老人走得很安詳,看上去像睡著了。臨終前后,護工和醫生一直陪在她身邊。跟他們相處,充滿靜謐與安寧。病人離世時,護工和醫生會像親人一樣傷心落淚。” 鞠志慧告訴記者,在香港,養老院基本上都提供臨終關懷服務。除護理人員外,還配有專業醫務人員和社工輔導,他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讓病人從容面對生與死。“她們就像兒女對待父母一樣,談家務、談天氣、談人生哲理、談生老病死。除了說,還要懂得傾聽,聽臨終病人述說最后的要求,比如曾有過的輝煌,他們的希望、痛苦和遺憾……臨終關懷已成香港醫保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香港9年,鞠志慧幾乎每天都在感受平靜而安詳的生離死別。
三
“許多在家中或在醫院里死亡的病人,臨終前都很痛苦。許多人全身插滿管子,死亡質量很低。”鞠志慧說,“對于相當一部分生命進入倒計時的臨終病人而言,留在普通醫院接受治療的意義已不大。對他們來說,安詳地、舒適地、有尊嚴地走到生命的盡頭才是最重要的。” 鞠志慧發現我市老人院中,幾乎沒有提供臨終關懷這一服務的。老人院只提供一般日常護理,也沒有專業醫療人員,老人一旦突發病癥,就送到醫院救治。她琢磨著辦一所老人院,把臨終關懷的理念引到泰州來。 做生意的丈夫一開始堅決反對,“辦老人院又臟又累,成本高風險大,吃力不討好。在香港,辦養老院是有政府補貼的。” “我有實戰經驗,又不怕吃苦,有什么可擔心的呢?” 2004年,鞠志慧投資100多萬,辦起康健老人院。 老人院開張后不久,當地社區送來一位身患癌癥的孤寡老人。看到老人院宣傳單上“臨終關懷”四個字,老人很憤怒:我不是來這里送死的!要死也要死在家里! 鞠志慧照常督促老人按時吃藥,時常聊聊天氣、時事等。兩個禮拜后的一天,老人說出了對病情的擔憂,對死亡的看法。鞠志慧問他:“您覺得我們的關愛會加速你們的死亡嗎?” 老人沉默一陣,說:“你們花這么大的精力來照顧我們,像子女一樣陪在身邊,我們再不懂得感恩,真的說不過去了。” 此后,鞠志慧陸續籌資1100多萬元,使老人院總床位達到400張。老人院有戶外花園、圖書室、醫療室、電視放映室、健身室等,每兩三位老人住一間,家電家具、應急呼叫器一應俱全,護理人員24小時服務。此外,老人院還添置了心電圖儀、B超機、血糖儀、電動吸痰器、輸氧設備和高壓消毒鍋等醫療設備和搶救器材,醫生也是24小時值班。
四
鞠志慧說,香港提供臨終關懷的機構每年可以為近萬人提供服務,臨終關懷除了醫護人員、家屬參與,還有大量的志愿者加入。香港70%以上的癌癥患者可以接受臨終關懷,安詳地去世。而在內地,臨終關懷正處于起步階段,具備提供臨終關懷資格的老人院還為數不多,能夠享受到臨終關懷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此外,臨終關懷讓內地的老人接受還需要一個磨合期。 資金上的困難也給鞠志慧的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她說,在香港,提供臨終關懷的老人院,政府會提供資金、設備和人才方面的支持,而在內地,民辦老人院都是自籌資金,的確成本高風險大。 “我相信,隨著人們觀念的改變,我的事業一定會越來越好。” 鞠志慧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