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大專文化程度的他要為泰州民俗寫史。有人叫他“瘋子”,有人笑他自不量力。如今,歷時8年,120多萬字的《泰州民俗史略》即將完稿。
一
大年三十晚上,窗外,鞭炮聲此起彼伏。張明喬草草吃過晚飯,坐到電腦前。 風從門窗的縫隙里鉆進來,盡管裹著10多年前買的那件厚厚的羽絨服,仍然感到絲絲寒意,不過,想到即將完工的《泰州民俗史略》書稿,張明喬心里暖洋洋的。 張明喬對民俗的關注始于20年前。那次,他去北京出差,在一個舊書攤前淘書。攤主是個女孩,另兩個擺攤的男子叫女孩“小妞”。張明喬想買書,也順口道:“小妞,拿本書!”話音剛落,女孩勃然大怒,兩個男的也過來幫腔。 “為什么你們能叫,我不能叫?”張明喬的理直氣壯招來一頓拳頭。 張明喬向北京人請教。原來,盡管北方人可以稱自己熟悉的女孩子為“小妞”,但南方人叫北方婦孩“小妞”有調戲的感覺。 此后,每到一處出差,張明喬的第一件事就是打聽民俗。漸漸地,他成了“民俗迷”。 還有一件事,讓張明喬記憶猶新。 張明喬在家中是長子,他的父親去世時,陰陽先生掐指一算,說得停喪7天。 這時,張明喬已有了不少禮儀方面的知識。他對陰陽先生說,停喪的時間跟社會地位、經濟條件、環境、季節、死因有關。夏季遺體很難保存,古時候就有渴葬的說法,也有的地方叫血葬,泰州人稱速葬、快葬,有的人家會在一兩天內不卜而葬。渴葬不只是環境衛生的需要,也減輕了生者負擔。渴葬之后,可以擇日舉行各種祭奠活動,以彌補渴葬的不足。 張明喬的一番話,讓陰陽先生對他刮目相看,最終,他的父親停喪2天。 “打幡”有什么講究?“哭喪棒”如何制作?“長明燈”如何擺放……整個喪事,張明喬處理得井井有條。 此后,村里有人去世,其家人都向張明喬請教。
二
張明喬的父親是教師,家中藏書頗豐。張明喬初中畢業后進了工廠,他自學高中,考取了電大中文專業。 一個偶然的機會,張明喬在南京結識了幾位民俗學研究者,一位研究者告訴他,很多傳統的民俗正離我們越來越遠,不僅僅是形式的沒落,其中很多美好的東西也被我們遺棄了。像中堂文化中孝悌,茶館文化中的鄰里和睦,婚俗文化中的白頭偕老……張明喬意識到,作為一種文化,民俗需要有人搜集、整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002年,37歲的張明喬自作主張辭去工作,回到老家泰興市姚王鎮桑木村定居,著手寫《泰州民俗史略》。 有人說張明喬瘋了。妻子跟他大吵一場。張明喬說:“錢再多,也是一日三餐,住宅再豪華,也是睡一張床。” “史略”是濃縮的歷史。顧名思義,《泰州民俗史略》要濃縮泰州從古至今的民俗。寫好這本書,除了必須通讀明清以降通泰揚地區地方志、地方歌謠集、地方故事集、地方諺語,歇后語、民歌、對聯等書籍,還要到民間搜集資料。常常為一本書,張明喬跑遍周邊地區的地方志辦公室、圖書館,有時,不得不到外地尋找。 外出淘書,張明喬吃面包,喝自來水,買書卻一擲千金。一次在揚州某書攤上看見一本揚泰地區的《清以前對聯》,張明喬愛不釋手,一問價錢,500元。他咬咬牙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錢,竟一路從揚州步行回家。 2006年,張明喬在南京一書攤上發現了一本乾隆年間手抄版的《揚州地方志》。他的興奮的表情沒逃過攤販的眼睛,對方開價3000元,拒絕還價。身上的錢不夠,張明喬怏怏而歸。當天夜里,他輾轉反側,第二天一大早,借來錢去了南京。但在舊書市場找了個遍,也不見那攤販身影。老天有眼,半年后,他在一個揚州朋友家發現了這本書,朋友只出價30元。揣著書,張明喬一路傻笑到家。 到2006年,為撰寫《史略》,張明喬已花去數萬元。他的愛人在一所鄉村中學做教師,工資不高。兒子上大學,正是用大錢的時候。盡管張明喬從來不添新衣,香煙也戒了,家中的生活還是捉襟見肘。 有段時間,張明喬打算放棄寫作。2008年,江蘇省第八屆民間文藝青年論壇在泰興召開。會上,省內民俗專家對張明喬寫書的事予以充分肯定。他又有了撰寫《史略》的信心。 去年,桑木村村委會請張明喬幫村里做一些文字工作,他總算有了穩定的收入。
三
《泰州民俗史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泰州地區的民俗形成的歷史,第二部分是泰州地區的民俗形式及其內容,如婚喪喜慶習俗、歲時習俗、民謠歌謠、故事、對聯、諺語、歇后語等。第三部分是當代有關泰州民俗研究的文章。 記者翻看了張明喬的書稿,發現不少有趣之處。 比如,什么叫“六六壽”?張明喬寫道,江南有一句諺語:“六十六,女兒家里去出碗肉”,即指“六六壽”,因為泰州地區成為陸地在西漢前,而江南成陸要推及到遠古時代,由此推斷,“六六壽”是從江南地區傳入泰州地區的一種民俗———多由女兒、女婿為娘家的父母做66歲生日。在父母親生日的這一天,女兒將豬腿肉切成66小塊,形狀如同豆瓣,所以又稱其為“豆瓣子肉”,肉下鍋之后紅燒,將“豆瓣肉”蓋在大米飯上,加上一雙筷子一齊擺在籃子里,上面用一塊紅布蓋上,由女兒或女婿送去給壽星吃,娘家人要放鞭炮迎接。當然,并不一定就是66塊肉,但是,塊數肯定不少,寓意多福多壽! 再比如,新婚迎親時的“破三煞”。所謂的“三煞”指的是青羊、烏雞、青牛。這是一種古老的習俗,宋時就比較流行了。張明喬說,三煞都是特別能吃的動物,新婚隊伍的到來,一定破壞了它們尋食的生活,怎么辦?迎親的人們把早就準備好了的谷物或豆草什么的撒到周圍地上。三煞有吃的了,就不會攔路,更不會傷害到新郎新娘了。 又如,鬧新房。張明喬說,舊俗以為,新房陰氣最重,是狐貍精最喜歡光顧的地方。鬧新房是為了驅趕狐貍精,增加新房內的陽氣。 泰州舊俗中的“飯含”是怎么一回事?記者在這本書中也找到了答案。原來,古時候,死者口中需含物,一般多含茶葉或米粒,大戶人家會讓死者含珠含玉。三泰地區一般給死者口里含餅。這是一種特制的干餅,不放油,不加發酵粉。三泰人把這種餅叫做“喪餅”。喪餅并不只為死者準備,還會給親戚朋友們準備一些。吃了喪餅就會得到死者的保佑。還有人認為,這是死者跟生者最后一次吃一鍋食品,所以說吃喪餅又叫吃“別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