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山上一頭牛,兩個犄角一個頭,四個蹄子分八瓣,尾巴貼在腚后頭。”2月6日上午,泰興市張橋鎮焦堡村農民唐冬先一邊念叨童謠,一邊給肉牛喂料。 今年30歲的唐冬先在村里建了一家肉牛養殖場,年飼養肉牛200多頭,去年出欄肉牛100多頭,獲利10多萬元。 唐冬先過去一直在外干水電、搞裝修。2005年在河南打工時,唐冬先為追求女友歐陽艷,設法到歐陽艷所在的畜牧場打工。其間,唐冬先熟悉了養牛的各個環節,并對肉牛飼養產生了濃厚興趣。 “肉牛渾身是寶,市場需求量很大,何不到泰興老家辦養殖場自己當老板?”2007年1月,唐冬先辭掉畜牧場的工作,攜妻子歐陽艷回鄉創業。在鎮村干部支持下,唐冬先拿出40多萬元積蓄,租下12畝地,建起牛棚、宿舍、庫房等設施。當年9月,唐冬先從內蒙古、陜西等地購買了100多頭良種肉牛,開始了自己的肉牛養殖之路。 養殖肉牛,飼料是關鍵。唐冬先將大量的牛糞提供給周邊農民還田、種植平菇,并換取稻麥等農作物秸稈。經過氨化發酵后的秸稈,是肉牛最愛吃的飼料。此外,他還種植了10多畝地的牧草及青玉米,用于補飼。 “肉牛不同于耕牛,環境衛生非常重要。”唐冬先介紹,他和妻子每天早晨堅持給牛棚清除糞便,中午打開門窗通風透氣,并經常讓牛享受“日光浴”。還要定期刷拭牛體,給牛舍消毒,保證飼料及飲水衛生安全,“這樣才能保證肉牛生長快、肉質好、出肉率高。” 唐冬先的肉牛養殖場很快有了效益。首批引進的秦川肉牛及魯西黃牛,皆系優良雜交品種,飼養一年后,每頭牛體重從50多公斤增至500公斤左右。去年,養殖場首批出欄的肉牛每頭獲利1000元以上。 “新補欄的肉牛,沒幾天就全部被預訂了。”唐冬先說,牛皮、牛肉、牛雜碎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待肉牛養殖達到一定規模后,他將進一步發展牛肉產品深加工,“到時候,一頭肉牛還可多賺1000元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