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是第一個榮登中國文明網“好人榜”的泰州市民,泰興八旬老太王惠芳收養兩個聾啞兒子的故事在春節期間一下子“沖”進了人們的視野。 春節期間,記者走進了王惠芳老人那個特別溫馨的家。 一大家子過新年 每年過年,王惠芳老人的家里都是滿滿一屋子人。今年新年也不例外。 “有的是從七圩來的,有的是從大生來的,有的是從外地趕回來的。”王惠芳老人的侄女告訴記者,這些來和王惠芳老人一起過年的人,大部分都是和老人沒有血緣關系的干女兒,干兒子。 10年前,王惠芳因為身體不好住進了醫院。同病房的病友章海英因為中風半身不遂,她的丈夫趙章銀一邊照顧妻子,一邊照顧兩個年幼的孩子,還要一邊去做小工賺錢養家,日子過得相當艱難。 “一天只吃一頓菜粥。”王惠芳說,她看在眼里,實在是不忍心,就悄悄地塞給趙章銀500塊錢。趙章銀非常吃驚,不知道王惠芳為什么要這么做,甚至以為王惠芳是不是圖他家什么。后來慢慢相處,趙章銀才發現,其實,王惠芳就是心好,就是想幫助他們一家,根本不圖他家什么。
王惠芳老人和她的聾啞兒女們一起拍了張全家福。楊麗 攝 就這樣,從病房一直到家,王惠芳幫著趙章銀悉心照料章海英,負擔年幼孩子的生活費,章海英的身體一天比一天好,趙章銀一家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 每年過年,趙章銀一家都要來和王惠芳媽媽一起過年。 一生未育卻有20多個“兒女” “老奶奶人熱情,一生都沒有生育,對孩子特別好,所以干兒子、干女兒很多。”侄女一邊張羅著一邊介紹。王惠芳是泰興市地方工業局的離休干部,丈夫原是泰興市民政局的干部,已經去世20年。 因為年輕時吃苦太多,王惠芳老人身體不是很好,所以一生都沒有生育。可是,沒有生孩子的王惠芳卻有著20多個“兒女”。 在這些兒女們中,最為特殊的是兩個聾啞兒子。從7歲開始,這兩個從內蒙古被王惠芳丈夫帶回來的孩子至今都和王惠芳老人生活在一起。 如今,他們在王惠芳老人的幫助下,學了手藝,進了工廠,還分別找了兩個聾啞媳婦,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健全的孩子。他們舍不得離開老人,依然和王惠芳住在一起。 頭發花白,因白內障老是流淚的王惠芳老人看著滿滿一屋子的孩子,一臉的幸福。她說,回頭看看自己的一生,覺得很多事情真是一種緣分。 孩子們都贊媽媽最棒 在2009年新年來到之際,經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批準,中國文明網組織開展了“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泰興王惠芳老人被小區群眾從網上推薦,成為我市第一個榮登“好人榜”的市民。 這份榮譽,讓頭發花白、已經80歲的王惠芳有點“不知所措”,見到記者,老人有點羞澀地說:“都是應該做的。”然而,在一邊的兒女們卻不這么認為,他們都稱贊媽媽:“做好事不是一朝一夕,媽媽最棒。” 一名在泰興城區修車的兒子魯曉輝介紹,20多年前,王惠芳在農村上班的時候曾經和他的父親是同事,幾年后,父親因病去世,沒有生活來源的他想到,王惠芳說過,有困難就找他。于是,他就從農村來到泰興城。 沒想到,王惠芳媽媽不僅幫他學了修車的手藝,還幫他買了房子,娶了媳婦。至今,王惠芳媽媽每年還幫他女兒繳學費。這份情,讓魯曉輝感動至今。 老人說,在民政局工作的丈夫也是個熱心人,做了一輩子的好事,從丈夫身上,她知道了什么叫大愛。雖然丈夫去世早,她要把這份大愛一直保留。這就是她做人的準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