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人過年有哪些習(xí)俗?城南街道濟(jì)川社區(qū)邀請老泰州人李淦清講給你聽。 市區(qū) 正月初一清晨在家神與祖先牌位(或像軸)前供茶果、圓子(湯圓),全家焚香叩拜。吃過圓子、果子茶等以后,外出向長輩叩頭拜年。主人對來拜年的人要敬浸泡紅棗或金橘的“元寶茶”以及盛有糖果茶點的桌盒。正月十三至十八為燈節(jié),有女兒新出嫁的人家要送包燈(小人兒腳踏裂開的石榴)與鈴兒燈給女兒,有外孫的人家,外婆也要送花燈。正月十三全家吃圓子,正月十五吃炒圓子,正月十八吃面條。 姜堰 正月初一,主人要五更起,點燭焚香,燃放鞭炮,迎接天地神,不焚香不能開門。早上起來,有干絲、果子茶、元寶(糯米圓子)、糕點、生姜等,每道不能吃完,要留一點;中午,吃隔宿飯,菜肴都是除夕烹好的熟菜,意在吃陳糧,年年有余;晚餐,吃面條。初一不能掃地,少數(shù)待初五敬了財神菩薩后打掃,由外往里掃,意在招財進(jìn)寶。晚間不許點燈,要及早入眠,以祈夏日蚊蟲少。初二,新婚夫婦給族長至親送“果茶”。初三一大早,各戶讓小孩去土地廟爭送頭香。 泰興 初一清晨,早上起來要吃糕和饅頭。中飯以酒肴為主。晚飯?zhí)嵩纾砩显缢瑐髡f,此夜老鼠嫁女,家中不能點燈。少數(shù)人家,用竹竿挑起一盞或一串紅燈,豎在天井內(nèi),稱為“點天燈”,至正月十八“落燈”為止。初二起,親友之間互相拜年,直至元宵節(jié)。正月十三元宵節(jié),晚上,吃過圓子,各家兒童即點燃各式彩燈。青年人“放飏燈”(用紙糊成一口袋,口朝下,下掛油把,點火后,靠熱氣頂托,使燈飛向天空,宛如一顆游蕩明星)。一直持續(xù)至正月十八“落燈”。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為燈節(jié)高潮,不少村莊自發(fā)組織耍龍燈、舞獅子、搖蕩湖船、跳蜆子精。婦女于當(dāng)天回娘家,小孩拜干娘。正月里,泰興城鄉(xiāng)居民還有請“年酒”習(xí)俗。 靖江 正月初一婦女不上灶燒早飯。早餐吃米粉圓子,稱“團(tuán)圓”。對上門拜年的,以花生、蠶豆、瓜子、糖果等款待。午餐吃餛飩面、團(tuán)或除夕剩余之飯菜,意為“年年有余”。靖江的元宵節(jié),農(nóng)家用米屑做成雞、魚、豬、鴨、棉花包、果品等模型,涂以彩色蒸熟,早晨供于佛前,焚香點燭,以祈“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靖城、季市等較大集鎮(zhèn)還舉行花燈活動。農(nóng)村龍燈、花船亦云集于市。 興化 大年初一,早上起來,先吃云片糕、紅棗、京果之類“開口”。初三才淘米煮飯、洗切燒煮生菜。初五凌晨家家接財神。舊俗正月十三晚“上燈”,此后每晚,各家在屋檐下懸紅燈,至正月十八“落燈”。另從正月十三至十六每晚分別食粘餅、春卷、炒元宵之類的食品。諺云:“炒十三,炸十四,十五、十六炒圓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