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叫‘深圳速度’!” 這句偉大的極具號召力的話,是小平同志在1982年冬季視察深圳時講的。 當時,整個深圳市等于一個大工地,日夜24小時到處都有施工機械的轟鳴聲。投資單位希望越快越好,施工單位都在超負荷運轉。即便如此,深圳市委、市政府還是不滿意,經常召開施工單位負責人會議,要求趕上和超過香港七天一層的速度。我們反復研究,施工技術人員把施工計劃一改再改,如何交叉穿插,除詳細交底外,組織專人跟班監督。到了標準層,我們做到了六天一層。 不久,敬愛的小平同志到深圳視察。當時的深圳市委書記梁湘等陪同他來到國際商業大廈。梁湘指著我們承建的湖心花園大廈說,這是江蘇一建施工的,已經達到六天一層,超過了香港七天一層的速度。小平聽后高興地說:“這就叫‘深圳速度’!” 此后,“深圳速度”這句名言在新聞媒體和廣大干群中廣為傳播,對改革開放事業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一 1982年,一個縣級建筑公司承建兩幢24層的建筑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 6月26日,我在開工動員會上說:“你們放心,會后我立即回后方借錢、調人。如工程不能如期完成,請大家把我埋在工地西南角上的塘里!”6月27日,我一到家,就召集全公司的黨員開會,講清楚任務既艱巨又光榮,要求大家服從組織調遣。黨員和職工真是好樣的,沒有一個討價還價。7月12日,所調人員準時出發。 僅有我個人的大膽是不可能成就大業的,我背后有一個大靠山。當時江蘇省政府發文:江蘇一建是省里的牌子、地區的班子、縣里的隊伍。這個文件,給泰興建筑公司提升了資質,在深圳掛上了“江蘇一建”這塊大招牌。 另外,省和地區兩級領導確實非常重視,省建工局專門開會研究和審批了我們的施工組織設計。同時,專區建工局同樣予以極大的重視,派出了專區建工局一把手任我們公司的黨委書記,坐鎮工地,并帶領了包括總工程師、總會計師、分管機務的全套班子,加上我們縣公司的主要領導人員,組成工程指揮部,具體指揮施工。這對順利完成并取得質量和經濟效益雙豐收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光有領導的決心是不夠的,還必須有一批技術骨干帶領大家奮斗。用我在工作中常說的一句話:我是靠兩根金拐杖前進的。一是以周伯蓮工程師為主的技術人員,二是以褚文早同志為首的財務骨干。我經常對他們講,我這個當行政領導的,主要是用行政手段保證你們的技術措施的實現。加上省建工局又幫我們聘了省里大公司已經退休的工程處主任、質檢工程師、測量工程師、機務隊老隊長,甚至還有架子工、振搗工、焊接工,這撐了我的腰,壯了我的膽。 我們這支隊伍開始雖然只有145人,但干起活來真是一個頂倆。一個多月的時間,不僅挖完了土方,也砍掉了樁頭。接著就是打承臺,這可是個考驗我們這支隊伍是金還是鐵的時候。 我們的投資商是香港同行榮康建筑公司,他們同時在離我們不遠的地方承建了33層的德興大廈。因此,在簽訂承包合同時,該公司老板廖清貴先生向我提出了比賽的建議。打承臺就是第一個競賽回合。結果他們打的一個承臺有裂縫,而我們卻打了兩個不裂縫的承臺,轟動了深圳。第一個回合我們勝利了。 我們已經到了15層,他們的非標準層還沒有完成。這時,他們對高層說:不比了,江蘇一建不要命,日夜24小時干,我們8小時工作制,要比就在8小時以內比。我們的工人求勝心強,下班后關起門來躲在下面做第二天的工作準備。結果,我們24層勝利封頂了,他們還在10層左右。 在我們的主體工程封頂大會上,廖清貴先生說:“對江蘇公司超人的管理、超人的速度、超人的質量,我佩服!” 兩幢24層計18640平方米的建筑任務,16個月的工期,提前45天完成,我們獲得了45萬元的工期獎。 二 人們常說,“快馬沒好步”,但在創造“深圳速度”的過程中,我們始終把質量放在第一位,好中求快。 當時深圳鋪天蓋地的口號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我們的口號是“時間是金錢,質量是生命,效益是靈魂!” 把口號變為現實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首先,要讓“質量是生命”的思想深入人心,做到人人抓質量,事事講質量;其次抓制度建設,用制度來保證質量;第三,將質量與個人所得掛鉤,把質量意識變為職工的自覺行動。 后來,湖心花園大廈不僅成了深圳市的優質工程,而且被評為廣東省第一個高層全優樣板工程,并獲得15萬元的質量獎。深圳市1983至1984年間,共評出全優樣板工程6個,江蘇一建就占了3個。 “銀湖就是樣板”,這是深圳市當時分管施工的羅副市長對我們的評價。 “毫無疑問,正是江蘇一建的工人,把紙上樓閣變成大地上的樓閣,把圖紙上的美,變成大地上的美!边@是銀湖旅游中心老板對我們泰興建筑公司的評價。 “勝似江南繡花女”,這是驗收江蘇一建承建的“興業大廈”的工程師們對江蘇工人的評價。 總之,江蘇一建從此在深圳建筑市場名聲大振。據統計,我們江蘇一建三處進駐深圳以來,2001年前的評優中:獲得國優一個,“魯班獎”兩個,省、市優質獎36個。至2008年,共計竣工147項工程,沒有一項有質量問題。 三 講速度,講質量,但結算下來還不能虧本。 我們這個被總設計師譽為“深圳速度”的湖心花園大廈工程,結算結果怎樣呢?除所得獎金60萬元全部發給職工外,賬面盈利113萬元。這個數字,對于當時的泰興縣建筑公司來講,簡直是破天荒。 人們要問:這個效果怎么得來的呢?首先是打破大鍋飯,多勞多得。其次,抓材料價格信息。那時,深圳已實行市場價格,這就要求我們的材料采購人員,特別注意市場行情,他們每天晚上要看香港材料價格信息。一天深夜,材料科向我報告:據可靠消息,明天水泥要漲100元一噸。我隨即叫來財務科長,要他們連夜開好1000噸水泥款的支票,第二天一早上班前,派人到銷售水泥的窗口等開門。我們的水泥票才開到手,銷售價每噸就漲了100元,這樣我們少支出10萬元。又一次半夜,獲悉香港鋼材市場行情看漲,每噸可能要漲200元,我連夜叫材料科發傳真給香港材料商購鋼材1000噸,第二天一上班就匯款出去。結果真的每噸漲價240元,又少開支24萬元。 第三,履行合同時咬文嚼字,力爭在執行合同中求效益。如湖心花園大廈的圖紙上只要求是塑料地板,沒有指定哪個廠家;而開發商的售樓說明上則注明是美國某塑料地板,每張2.4元。當時,國內最好的塑料地板每張只要0.6元?偣残枰23萬多張,開發商一定要用美國的塑料地板,我們據理力爭,開發商不得不補償了20萬元。 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回想起總設計師鄧小平說的“深圳速度”,我倍感親切。同時,我也進一步認識到“深圳速度”包含“快、好、利”三個字,只圖快沒有好,肯定不行;只有快和好,沒有經濟效益,肯定不能持久;只有把快、好、利三者結合起來,才是“深圳速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