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間,鐵窗中,一位英語女教師的相助,讓泰興曲霞的耿劉氏和她的兒女感受到了人間溫暖。昨天,耿劉氏的兒女致電本報,想通過本報尋找當年的那位英語女教師。 1964年,因為一件民事案件的一連串錯判,耿劉氏和她的兒女們受到15年的監(jiān)禁管制(本報特稿《耿劉氏和她的兒女們》曾予以報道)。耿劉氏的兒子耿鼎發(fā)說:“1967年,我和哥哥、母親被關進泰州看守所。母親呆的三號房有一個黃橋中學的英語教師。據(jù)說,她是因呼錯口號被定為‘反革命’的。母親回憶說,女教師的家庭條件不錯,愛人當時似乎是在黃橋鎮(zhèn)公安部門工作,每月都有家屬送日用品和衣物。女教師常常接濟我母親。后來,她釋放出去后,依然想著法子接濟我母親。” 耿劉氏的女兒耿韻霞說,當時,她在上海,被單位開除,監(jiān)督勞動,責令檢查交代與反革命母親、兄弟的關系。1971年,女教師讓愛人專程到上海,找到她,讓她去幫助獄中的母親和兄弟。“他說,關了這么多年,你母親的衣服都破了,又很單薄,老人經常赤腳,胃又不好。女教師的愛人說完就走了。” 耿韻霞說:“我誤把他當作辦案人員了,冷冰冰地說,我與他們已劃清界限了。他從泰興趕來上海,連凳子都沒有坐,開水沒有喝上一口。這件事讓我后半生一直處在自責當中,我今生一定要找到女教師和她愛人,向他們磕頭謝罪。”電話里,耿韻霞哽咽了。 耿鼎發(fā)說,當年,女老師40歲左右,中等個子,瓜子臉,容貌清秀,身材苗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