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4月揭曉的2007年度江蘇省報紙優秀作品評比中,泰州日報的消息《挖地三尺,二十個違法排污暗管被曝光》獲得了一等獎。這是一篇典型的輿論監督稿件,但最后卻收到了地方政府、被監督單位和上級政府部門三方滿意的效果。回顧這篇稿件的采寫過程,對地方領導特別是相關政府部門的領導頗有啟發意義:這就是不要回避和排斥輿論監督,要善借輿論監督之力推動工作。 2006年9月,江蘇省環境保護委員會首次對全省十大重點環境問題(污染案件)進行掛牌督辦,泰興經濟開發區因污水不能長期穩定達標排放而被列為“十大掛牌督辦案件”之首。筆者想對此作點報道,但泰興市政府個別領導及泰興經濟開發區有關領導認為“會影響經濟開發區投資環境”,千方百計加以阻撓。 當年底,出席泰州市人代會的泰興市環保局負責人悄悄向筆者透露,經過一段時間的明查暗訪,泰興經濟開發區污水不能長期穩定達標排放原因已查明,主要是建園初期從各鄉鎮搬遷過來的化工企業環保意識淡薄,偷排偷放嚴重,導致整個開發區背上了“黑鍋”,這些化工企業主要集中在A區,目前仍然是所屬各鄉鎮的主要財稅來源,“作為環保執法部門,有決心對這些化工企業進行釜底抽薪式的整治,但觸及地方利益,整治難度很大。”筆者當即建議:“可借助輿論監督之力促進整治。” 次年開春,泰興環保部門啟動了“挖地三尺”專項整治行動,沿A區各企業外墻深挖2至3米,結果20個當年建廠時就深埋的違法排污暗管被曝露在陽光之下。環保部門當即澆筑5米寬的混凝土“防滲墻”,將違法排污暗管“封死”,同時對相關企業實施了最嚴厲的行政處罰。但這些“僅限內部通報,不得公開見報”。筆者從“內部渠道”掌握相關材料后,在第一時間將這一消息“捅”了出去。 文章在《泰州日報》刊發后,國家發改委、環保總局、江蘇省發改委網站、江蘇化工網、中國開發區網、新華社江蘇頻道、上海《新民晚報》“長三角”專刊等相繼轉載,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輿論“沖擊波”。在此情況下,泰州、泰興兩級政府對開發區實施了“刮骨療毒式”的整治,果斷關閉了一批治理無望的“小化工”,33家污染嚴重的化工企業轉產,并斥資1.5億啟動開發區劃“三水(污水、雨水、生活用水)分流”工程,對開發區污水處理廠擴容改造,確保污水穩定達標排放。 江蘇省環境保護委員會也委托第三方——南京市環境監測站對泰興經濟開發區環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情況進行事前“飛檢”。結果顯示:經過整治,開發區PH、COD、色度三項指標穩定達標排放,抽檢的8家主要排污企業預處理也達到一級處理要求。當即決定,在泰興召開“十大掛牌督辦案件”達標驗收現場會,泰興經濟開發區因此成為全省十大重點環境問題(污染案件)首家通過驗收的單位。省內外各大媒體競相報道,大大提升了泰興經濟開發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泰興市政府、泰興經濟開發區起初對“曝光”頗為反感的少數領導此時也感慨:“輿論監督推動了開發區污染整治,擦亮了開發區這塊金字招牌。” 近年來,新聞媒體曝光的“黑磚窯事件”、“廈門PX事件”、“華南虎事件”等一系列輿論監督案例,不斷深化著地方領導特別是政府部門領導的思想認識:輿論監督從來就不僅是新聞媒體的職責,更是民主政治的利器。在今日中國政治生活中,輿論監督必將成為一種常態,每個施政者都身居其中、不容回避。輿論監督的力量,從未像今天這樣強大;權力的運行,從未如今天這樣被要求公開透明。如同在信息時代需要學會“數字化生存”一樣,在建設民主政治進程中,地方領導特別是政府部門領導也得主動學會“在輿論監督中生存”并借助輿論監督力量推動工作,以適應政務公開、黨務公開的時代潮流。(作者:常國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