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高效農業種什么?不少地方是領導說了算。這很值得注意并引起重視,因為任這一現象蔓延,有可能會對農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由于銀杏價格“賣不過青菜”,近來,泰興市不少地方出現了農民毀樹種田、退林還耕的現象。據農民反應,原因之一就是幾年前地方領導強制性的行政推動。“白果再便宜,也不會低于5元一斤,比種糧要劃算得多,所以你們要放心地推廣大田種樹”,當時,不少領導就是這樣“苦口婆心”地做農民思想工作的。 當年的銀杏苦果,農民正忍悲品嘗。現階段發展高效規模農業,農民對于種什么正迷茫彷惶之際。又有領導站出來指手畫腳,種水果、種蔬菜、種藥草、養龍蝦…… 物以稀為貴。供大于求,價格小于價值;供小于求,價格大于價值……這最簡單不過的市場經濟學理論,有些領導就是扔在一旁,只憑空想像,不去結合實際;只亂點鴛鴦,不去市場調研。 有些人要說,領導也是好心。領導是好心不假?也是為了讓農民增收致富,但好心不一定能辦好事。市場經濟就是要讓市場說了算,種什么?能不能種?怎么種?這些都要經過充分的市場調查和科學論證,不能簡單地拍拍腦袋,盲目發展。 山東壽光三元朱村是聞名全國的高效農業示范村,早在1989年,以王樂義為首的一幫農民就想著力發展比種糧更賺錢的高效種植業,他們敏銳地發現北方市民到了冬天只有白菜、蘿卜等少得可憐的蔬菜食用。于是,經過考察,他們大膽利用緊鄰濰坊城郊的優勢,種植大棚黃瓜、絲瓜、茄子等反季節蔬菜。正是他們緊盯了市場,壽光蔬菜從此一炮走紅,成就了一段20年不倒的高效農業傳奇! 無獨有偶,近日,筆者在泰興市曲霞鎮曲霞村走訪時,高興地聽到一段發動在外能人找市場的故事。曲霞村新流轉了500畝地用來發展高效農業,種什么?領導、村民莫衷一是。村黨總支書記郭進成想到村內有一能人在無錫某農貿市場從事農產品購銷生意,便發動他幫助尋求市場熱銷信息。這名能人馬上回復,他所在的農貿市場原來供貨的茭白基地由于拆遷搬走,現在市場奇缺茭白。郭進成馬上就三顧茅廬,與農貿市場達成合作協議,500畝高效農業種什么也就有了著落。 綜上,高效農業種什么?領導這只“有形之手”還是不要說了算,還是讓市場這只“無形之手”說了算。如此,農民幸甚! 木之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