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泰興市黃橋老區農民徐玉慶收到國家創新應用科學技術研究院的項目確認書——由他發明的無公害蔬菜顆粒藥肥制備及其施用方法,在入選江蘇省火炬計劃后,又獲得國家創新應用科學技術獎。 今年54歲的徐玉慶,是泰興市溪橋鎮的一位普通農民,盡管只有初中文化,但一直專注于鉆研新技術。特別是近11年來,他潛心搞發明創造,先后有11項成果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其中,3項獲得國家科技成果博覽會金獎,6項已轉化為生產力。他因此被評為“泰興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和高級工程師。 徐玉慶原是鄉辦建筑公司的負責人。早在1989年,他和工人在湖北省丹江口市發電站施工,經過1個多月上百次試驗,運用金屬切割原理,發明了在鋼筋混凝土上開孔打洞的新技術。這一新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利用它生產的“鑿巖機連續鉆孔定位裝置”獲當代專利科技成果銀獎,被水利部在全國推廣使用。隨后,上海地鐵1號工程、大慶煉油廠、山西陽泉電廠等一批國家重點工程都使用了該裝置。 隨后幾年,徐玉慶借鑒有關資料,經過多次試驗,將陶瓷生產中間體的合格率提高到86.6%,替代了進口材料,大大提高了陶瓷生產質量。這一成果獲江蘇省和江西省陶瓷技術二等獎。 1997年11月,徐玉慶突然中風導致半身不遂。然而這并沒有阻礙他搞發明創造。近幾年來,坐在輪椅上的他,先后又獲得了4項國家專利。其中,利用高純二氧化碳精制氨基甲酸銨的裝置獲得2007年度江蘇省高新技術產品認證證書,納入國家“星火”計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