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蘇陳鎮百里村村民錢海林開著剛買的轎車,再次前往泰興市宣堡鎮。多年來,他數次前往宣堡,目的是尋找一位姓馬的師傅———20年前施恩于他的好心人。 20年前的錢海林是個貧困的農家孩子,中學畢業后靠拾荒謀生。1988年9月底的一天上午,錢海林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去常州撿破爛,行至泰興宣堡梅埝橋橋南時,與一騎車的中年男子發生碰撞,致對方手指受了一點皮外傷。中年男子要求賠錢,可他身上僅有10元錢路費,他求對方留下地址,等他有錢了再賠,中年男子卻要他留下自行車作抵押。沒辦法,他只好掏出身上的10元錢賠給對方,可中年男子嫌少,仍不放他走。雙方爭執不下,這時,一位40歲左右的過路人圓了個場。中年男子才收下10元錢,騎車而去。 身無分文的錢海林無奈準備返回,過路人主動問他:“吃飯、乘船的錢沒了,怎么到常州去?”過路人掏出10元錢遞給錢海林說:“拿著吧,人窮只是一時。”錢海林不肯收,過路人說:“誰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等你有錢了,再還也不遲。”錢海林收下錢,要那人留下地址,那人說:“我姓馬,到宣堡集鎮上的鞋店找就行了。” 現在,錢海林開了家廢品收購店,辦了一家機械配件廠。他一直記住當年資助他10元錢的那位馬姓恩人,雖然只有10元錢,但滴水之恩,時時激勵著他。 1998年春,錢海林到宣堡打聽馬師傅,未能如愿。此后多次,他還是沒能找到。 這次,他特意聯系了一位當地的同行胡光明。老胡常年在宣堡一帶收荒,人頭熟,他們找到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馬萬云,馬萬云說,宣堡西宣一帶有一半以上人家姓馬,但沒聽說20年前有人在集鎮上開鞋店。 幾經打聽,他們找到78歲的修鞋匠肖昆山。肖昆山說,當年,宣堡集鎮就只有這條北街,他在這兒修鞋18年,沒聽說有姓馬的人開鞋店。一直住在北街的79歲老人高樹泉說,印象中,20年前街上有幾家鞋店,有做鞋的,也有賣鞋和修鞋的,但沒有店主是姓馬的。 找人途中,一些人勸錢海林說,人家當年肯幫你忙,就不曾想過還錢、回報,也許那位好人報的是個假姓吧。 2007年,錢海林曾3次參加《泰州晚報》開展的“愛心奶奶”公益活動,捐款3000元。不久前,錢海林看了本報有關特困大學生的報道后,登門為3名特困大學生各送上1000元。他說,“我做這些,就是希望馬師傅能看到。” 這位好心的馬師傅在哪兒呢?請知情者與本報熱線聯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