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10日當代著名作家陸文夫因病逝世,享年77歲。江蘇文壇一片惋惜之聲。陸文夫這個曾帶著我從 《小巷深處》,走到《臨街的窗》,繼而成為 《美食家》,盡管經歷了 “三起兩落”,卻把蘇州小巷中小人物的樂觀和精致推向大千世界的人走了。 3年前那江南遲來的梅雨,飄飄灑灑,淅淅瀝瀝,仿佛也在哭泣:陸文夫走了!他隨雨而去,告別了姑蘇小巷,告別了東吳大地,只是留下了他的作品。他握著蘇州的那只手,松開了……幽長的蘇州小巷,細雨綿綿,一如這個古城的性格——含蓄、深邃、蘊藉,也一如陸文夫筆下的蘇州尋常生活。 雖然第一次聽說陸文夫的名字,還是在我上初一時的1981年9月的一天,從課堂上語文老師的口中得知;雖然在時至4年后的1985年秋天,我在喜獲學校高中組國慶征文一等獎后,在家中經濟拮據的窘境下,我迫不及待地奔到新華書店,捏著老師發的5元錢獎金,買了一本他撰寫的 《小巷人物志》小說集,但直至1988年,我到蘇州市商業學校讀書后,才初步對他的作品和人物有所了解。 這年10月,我有幸參加了學校的文學社,后經老師介紹,又參加了由蘇州職業大學的詩人代航老師和蘇州市第三監獄的詩人凌劍組織的青春文學沙龍。這個由蘇州當地的文學愛好者組成的群眾團體,既有教授、文學社的社長,電臺文藝部、蘇州團訊的編輯,還有一線工人。12月17日,現在是蘇州作協副主席的范小青專門給我們開了次講座,主題是講文學創作,活動中幾次提到陸文夫的小巷人物和蘇州風情。從那后,作為他的忠實讀者,我幾乎閱讀了他的面世的全部小說、散文、創作談,甚至還包括他以前寫的通訊報道。捧讀之后,與眼中看到、身邊接觸的蘇州相比,感到格外親切。他那抒情優美的、哲理和幽默并存的敘述筆調。在他的敘述下,讓我迅速地走進歷史,走進小巷人物的心靈,走進吳文化的寶藏。讀著他的作品,總覺得他和我靠得很近很近。 陸文夫雖說也是我們泰興老鄉,但他的文學成就卻是由姑蘇小巷崛起,是一位從東吳大地成長起來的卓越作家。他歷盡了人間的甜酸苦辣,經過執著探求,為文學奮斗終身才領悟到人生真諦。雖說他始終生活在民間,但他是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身份和目光來觀察不斷進行思考。對于歷史悠長、永不間斷的吳文化來說,他是一位熱愛者、傳播者、保存者、表現者,是一位真正的東吳赤子。 陸文夫的小說多半取材于蘇州市民生活,筆下的人物也多是販夫走卒、善男信女,三姑六婆、游人吃客,審美風格清雋秀逸,含蓄幽深,頗似蘇州的 “盆景”——小而精致。這種小說,用他生前說過的一句話來講, “小說小說,就是在小處說說。”看似 “盆景”,實際卻在這所謂的 “盆景”中演繹了許多歷史的滄桑,人性的喟嘆,包容了整個大千世界,活靈活現地描繪了當代蘇州的人物風情,從而被人稱為 “陸蘇州”。著名作家艾煊在談到他時,曾經說過這樣的一段話: “世界這么大,他只寫蘇州……陸文夫是蘇州的,蘇州也是陸文夫的,陸文夫是文學上的 ‘陸蘇州’。” 范小青說: “蘇州只是他觀察世界的窗口,只是他通向更廣大境界的出發地。在蘇州韻味的背后,始終有一個宏闊的歷史的大背景存在。前景是吳越美食,是市井小巷,但因為深厚歷史背景的存在,使得他的作品有一種獨特的穿透力,在他作品輕松幽默的背后,有一種 ‘重’的力量。陸文夫寫出了吳文化的骨! 陸文夫自己曾經說過,他寫 《小巷人物志》,目的只想營建一處小說藝術的 “蘇州園林”。 “一篇作品不管怎樣,看了以后總要叫人奮起,想做一點有益于人類的事情!北娝苤,蘇州園林不似長城那樣氣勢雄偉,不似泰山那樣巍峨峭拔,不似古都西安那樣莊嚴肅穆,也不似杭州西湖那樣風光旖旎,然而,其中的亭臺樓閣,假山池沼,花木竹石,經過了精心的配置和巧妙的安排,卻也另有一番雅趣。陸文夫小說的確就像 “蘇州園林”一樣細微中見宏奇,自然中見工巧,樸實中見典雅,幽靜中看蘊含。它有自己獨具特色的藝術美。盡管如此,他卻謙稱, “蘇州是一首永遠也寫不完的詩”。 當年的我也早從蘇州畢業回到了家鄉。但每每閑暇時,只要打開他的小說集,我仿佛又回到了梔子花飄香、青石板鋪就幽幽的小巷,更對昔日的老師和同學分外想念,使我與陸文夫在精神世界里走得更近。 雖然陸文夫離開我們3年多了,但這3年多來,每當行走在綿綿的細雨中,我就覺得陸文夫并沒有走遠,他的身影依然是那么清晰,面容依然是那么親切,他筆下的姑蘇小巷依然是那么熟悉,他行走的東吳大地是那么滋潤,他還在默默地關注著我心中念念不忘的蘇州。 懷念陸文夫,懷念他那好看的小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