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報業網訊 11月3日上午,泰興市分界鎮張竹村野竹四組的田頭,村黨總支書記王曉春一邊張羅著村干部收購群眾送來的綠花菜,一邊忙著與常州市場聯系,組織裝貨。
“這些菜全部實行訂單種植,直接銷往常州、無錫等地農貿市場。”王曉春告訴記者。
68歲的四組村民劉學俊說,他們家共有6畝承包地,其中有4畝地是訂單種植。一年種三茬,5月份甜豌豆賣了之后種青玉米和青毛豆,兩個多月時間,4000多元現金就進了自己的腰包。8月份開始種綠花菜,11月份又要開始忙著下甜豌豆種了。
“今年上半年,甜豌豆的銷售行情比較好,高的時候一公斤能賣到3.5元,低的時候也能賣到1.6元一公斤,前后個把月時間,每天總有五六百元進賬。”劉學俊喜滋滋地說。
和劉學俊一樣,該村南張一組的王德幫老漢今年已70多歲了。老兩口種了將近2畝田的訂單甜豌豆,收獲時節,每天的收入都在200元以上。“還是訂單農業好,我們只要管好莊稼,銷路和價格都用不著操心。”
“我們村自前年開始種植甜豌豆,全部與福建、廣東、山東等地的食品加工企業簽訂了生產銷售合同,實行保護價收購,保證了群眾的利益不受損失。”黨總支書記王曉春向記者介紹,“近兩年,村里的訂單農業面積逐年擴大,已由原先的不到800畝擴大到了今年的2000畝。今天早上,就有幾十個農戶前來訂購豌豆種,我已發傳真讓廈門客商再發200畝的豌豆種來。”
“發展訂單農業,關鍵是要做好接茬。從今年開始,我們村基本上是一年三茬接訂單,甜豌豆收獲之后種青玉米、青毛豆或青刀豆,接下來就是綠花菜,一年四季循環發展,基本上沒有閑暇。”一直在田頭忙碌著的村委會主任劉明俊接過話茬說,“一年下來,一畝田的純收入保守估計不會低于8000元。”
一年也能為村集體增加5萬多元的收入。真的是老百姓種得有賺頭,村干部忙得有奔頭。”王曉春告訴記者,村里將按照高產、優質、生態、安全的要求,搞好訂單農業的布局規劃,并打算在明年建一個50噸蔬菜保鮮冷庫和蔬菜質量檢測中心,再到工商部門申報注冊個品牌,把訂單農業做大做精。
本報記者趙曉勇 本報通訊員馬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