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朱金林,今年65歲,是泰興市泰興鎮三陽村西甲組的普通農民。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就在家門前的天星港上與人合伙拉起了一張過河扳罾。 “那時候,造扳罾用的網線、毛竹都要憑計劃供應,幾個人投入1000多元錢才搞起來的,領取了水務部門的許可證。”朱金林回憶說,上世紀80年代初期,逢到漲潮,幾乎每天都能扳到二三十斤魚及螃蟹,雖然魚只有六毛錢一斤,螃蟹一塊錢多一點,但一天也有好幾十塊錢收入。然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由于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污水排放不達標,天星港內魚蝦急劇減少。天星港北面有一條河,污染很重,河里的水,在岸上都聞不得,這哪兒還有魚蝦? “這幾年,當地政府挖地三尺整治污染源,使水環境質量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水質變好了,魚蝦自然也越來越多。政府還投入大量資金,對天星港進行改造,兩岸栽種了綠化,說是要將天星港打造成泰興的秦淮河呢!” “此外,長江禁漁也使漁業資源得到了休養生息,扳罾收益漸漸好起來。由于天星港直通長江,還經常能夠收獲到江里跑進內河的‘江鮮’,價格也比普通的魚蝦高得多。現在的人吃得越來越考究,內河的魚,江里的魚,一眼就分得出來,不管多貴,都舍得買。” “我打算把扳罾改造成電動的轱轆,這樣就可以輕松許多,甚至還可以扳到80歲。在樹青青、水綠綠的天星港上,扳罾帶來的,不僅是魚蝦,更多的是樂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