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一聲 “集結號”響起,全泰興的銀杏樹(當然指最具代表性的)都集合到 《走進中國銀杏之鄉江蘇·泰興》一書中,接受讀者的檢閱和贊美。這其中,有爺爺的爺爺的爺爺輩的,也有兒孫輩的,儼然一個銀杏大家族,一冊在手,銀杏之鄉盡收眼底。我不敢說,因為有了這本書,運用攝影藝術來歌頌銀杏的作品從此再無超越它的來者,我卻敢說,作為一本銀杏專題攝影畫冊,它確實了不起。 說實在的,我是懷著 “頂禮膜拜”的態度打開這本畫冊的,這不僅因為我面對的是一群 “東方的圣者” (郭沫若語),還因為,我進入的是一座真正的 “藝術殿堂”。 “集結號”的吹響者是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泰興市文化館研究館員曹宏,近年來,我聽到過他不少的故事,知道28年來,他始終以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鍥而不舍地進行著銀杏攝影創作。面對 “圣者”,他不敢有絲毫的輕慢馬虎,總是如同兒孫面對老祖宗一般懷著感恩之心和崇敬之情,去發現、捕捉銀杏的 “靈魂”和 “靈光”。藝術創作是一種神奇的過程,為藝術而藝術,往往收獲不到成功之果;急功近利者常常會頭撞南墻。28年來和銀杏的親近、無聲的對話和溝通,使曹宏如聞 “神諭”,如獲 “神助”,充滿了智慧和靈性。畫冊中的作品,有的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使人魂牽夢繞,難以忘懷;有的給人無盡啟迪,使人如同面對一個個智者,必須用心去聆聽他們的無聲教誨。 我一直認為,凡是有生命的東西都是有靈性的,樹木也不例外。它們的 “語言”、 “表情”和 “情感”,它們的種種神秘,唯有和它們最親近的人才能破譯得出,捕捉得到,而曹宏正是這樣的人。晨光熹微,當他腳踩露珠來到它們的身邊;大雪紛飛,當他頂風冒雪奔向空曠的原野……這些村莊和田野的忠實守望者怎能不深受感動,又怎能不把心頭的種種隱秘向他 “傾訴”。我不懂攝影,但我能想象到,當曹宏的眼睛和心靈面對這些自然、大度地向他袒露、為他饋贈的美時,他手中的鏡頭一定會激動得微微顫抖。于是,在長期的人與樹木會心的“對話”和無言的交流中,一些常人難以發現的美被曹宏發現并抓住了,因此,他的銀杏攝影作品往往比他人的同類作品多了幾分鮮活和靈氣,更顯深邃和雋永。在畫冊中,無論是剛剛萌發的幼苗的新綠,還是鋪滿大地的落葉的金黃;無論是碩果累累的茁壯枝頭,還是雖遭雷劈火燒仍崢嶸于天地之間的千年古樹,我們隨處可見這一特殊樹種靈光的閃現,于司空見慣的銀杏樹身上感悟到了從未覓見的美。我想,一本攝影畫冊能給人帶來這樣的愉悅和啟迪,不正昭示了它出眾的藝術和美學價值嗎?近年來,我們常常在探討、推敲 “銀杏精神”和 “泰興精神”,似乎尚無定論。我倒是覺得,只要細細品味這本攝影畫冊,我們定能得到一些語言無法表達的東西,或許,它正是 “銀杏精神”和 “泰興精神”的物化和理性的流動呢! 曹宏先生曾對我講述過畫冊上一些照片后面的故事,我覺得他的攝影故事和他的攝影作品同樣生動,同樣精彩,只是限于篇幅或其他一些原因,這些故事無法在這本攝影畫冊上與大家見面,讓大家共享。基于此,我更期待他在不久的將來能為讀者捧出一本別出心裁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圖文并茂的攝影新作來。 在家鄉的土地上,曹宏和他的銀杏樹就這樣艱辛而愜意地站立著,站成了一種和諧,一道風景。當然,我們期待他的鏡頭給我們帶來的是永遠的和諧和綿延的風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