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報業網訊 這幾年,地處長江之濱的泰興市經濟發展亮點一個接著一個:財政收入連續6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連續8年被評為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今年,該市又成功躋身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第48位。經濟上去了,如何讓百萬泰興農民分享發展的“紅利”,讓他們的幸福感同步增強?
“增強農民的幸福感,不光是增加他們的收入,還要從群眾最盼、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實實在在地實施一批民生工程。”泰興市委書記張兆江說。 10億元資金注入民生工程 近年來,泰興市通過大力實施通達工程,全市366個村的通村路道全部實現了黑色化、硬質化,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但隨后“路通橋不通”又成了群眾反映的一個突出問題。 為此,泰興啟動了“金橋工程”建設,用4年時間,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前提下,修建、改造農村險危橋600座,財政每年拿出700多萬元專項資金補助農橋建設。到目前為止,全市已投入1.55億元,修建、改造農村險危橋748座,平均每三天就新建、改建兩座農橋。 去年,泰興市部分人大代表和群眾代表反映,該市黃橋老區尚有14個鄉鎮的農民飲水安全得不到保障。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泰興將長江水工程作為為農民解決實際問題的民生工程之首,投入1.1億元,實施管網延伸和供水擴容改造,明年黃橋老區60萬農民將喝上干凈衛生的長江水。 類似通達工程、金橋工程、長江水工程、城市污水管網改造等民生工程累計投入這幾年已達到10多億元。今年,該市又決定把政府新增財力投向農村,全年涉農一般預算支出將增加1.7億元,定向用于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占新增可用財力的57.33%。 均衡教育 貧困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城鄉教育資源、教育質量不均衡,農村家庭子女上不起學,上不好學,是不少農民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 為提高農村辦學條件和辦學質量,近年來,泰興市共投入近20億元,新建、改建、擴建農村中小學校舍25萬平方米,高水平實施了“六有”工程、“校校通”工程和“四配套工程”。撤并整合辦學條件差、辦學規模小、辦學效率低的中小學校276所,集中師資、集中財力、集中物力在每個鄉鎮辦好一所規模較大、質量較高、條件較好的小學和中學,使全市近80%的農家子弟享受到了優質教育資源。 在硬件到位的基礎上,泰興市規定,所有城區小學、鄉鎮中小學都和村小建立“教育聯合體”,打破校際界限,城里教師定期按比例到村小教學,村小教師定期到城里學校培訓。針對農村學校缺乏學科“領頭雁”的現狀,該市還采取導師引領模式,對農村骨干教師進行“一對一”跟蹤培訓。該市還實施“名師課堂共享工程”,讓所有農村學校都能利用網絡享受優質的名師資源。據統計,近兩年來,全市每年高考本科進線人數都達到4000人左右。 農村合作醫療 參保率超過小康標準 小康不小康,關鍵要健康;幸福不幸福,農合是基礎。“人人都有好身體”是幸福泰興的重要內涵和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為了建立健全泰興百萬農民的醫保體系,泰興市在保持對黃橋老區群眾補助標準不降的基礎上,財政按每人5元的標準適當提高非黃橋老區群眾的補助,調動農民的參保積極性。全市參加合作醫療的農民達102萬人,參保率接近100%,遠遠超過江蘇省定全面小康85%的指標值,成為蘇中、蘇北地區唯一“全覆蓋”的縣(市)。 按照新的農村合作醫療模式,泰興市參保農民不但可以得到最高額為3萬元的住院醫療補償,門診小額費用也可以得到補償。為方便農民領取醫療補償款,該市還投入200萬元開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網上結報系統,看病農民憑合作醫療IC卡,可直接從醫院門診收費處拿到補償款。 農村生態環境 達到國家一類標準 寧可發展的速度慢一點,也不能以犧牲群眾的生存環境作代價。為建設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泰興市啟動了創建全國生態示范區工作。國家環保總局、江蘇省環保廳的專家們在進行國家生態示范區考核驗收時一致認為,泰興市的生態示范區各項建設指標均達到了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一類標準。 而為了達到這一標準,泰興市就明文規定,對新上工業項目堅持“三不批”,即科技含量低、環境污染重的項目不批,資源消耗大、經濟效益差的項目不批,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不批。規定全市22個鄉鎮禁止興辦化工類企業,對已上化工項目,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并達到環保要求的,全部撤并到化工產業集聚區,實行統一治污。去年,該市對281家化工企業逐一過堂, 對其中的190家提出整改要求,對22家化工企業安裝了COD在線監控儀,實行24小時監控,讓藍天碧水的畫卷在泰興大地成為現實。(張建榮 丁海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