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蘇南為參照系,每每對照,總會發現我們的差距是那么的大。論及根源,大家無不覺得通在“解放思想”上,通在受思想影響和制約的“眼光、眼界和眼力”上。對此,筆者頗有同感。 眼光、眼界、眼力,這三個詞粗看似乎區別不大,但在具體指向和運用上卻各有側重,不能等同。眼光,一般指視線所及的高度和長度,如常說的戰略眼光,長遠眼光,等等;眼界,一般指視域的寬度,典型之說莫過于“坐井觀天”、“管中窺豹”,由于眼界受限,只能得出“天大如盤”,“只見一斑”的狹隘見解;眼力,通常指觀察事物所達到的深度和準確程度。諸如“識者為寶,不識者為草”;“龍眼識珠,鳳眼識寶,牛眼只識稻草”,“從小馬的骨架,能看見駿馬的影子”之云云,都可視為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對“眼力”的詮釋。 什么才是“眼光好、眼界寬、眼力強”的表現?體現在工作中,就是要在思路上有所創新,在方法和措施上不斷出新。學趕蘇南,不能“滿眼看花,看得眼花”,不能盲目機械地照搬蘇南的做法和經驗。適合干什么,不適合干什么,朝什么方向前進,往哪個方面發展,要有切合自身實際的謀劃,決不能在盲目的艷羨和攀比中亂了方寸,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主見,在東奔西突、手忙腳亂之中忘記了對科學發展觀本質的思考和把握。 眼光好,眼界寬,眼力強,還應該表現為:善于辯證地看問題,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排除假象見真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能堅持正確的政績觀。既看經濟指標,又看社會指標、人文指標和環境指標;既看城市變化,又看農村發展;既看當前的發展,又看發展的可持續性;既看經濟總量增長,又看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既看經濟發展,又看社會穩定;既看“顯績”,又看“潛績”,等等。真正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政績觀的靈魂和指南;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追求政績的根本目的;把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創造政績的重要內容;把重實干,求實效作為實現政績的重要途徑;把黨和人民的需求作為評價政績的重要尺度。 當然,衡量眼光好不好,眼界寬不寬,眼力強不強,不能只有“看”的一面,還必須有“干”的一面。就是眼到手到、手眼并用的一面。培根說:“在一切大事業上,人在開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樣察視時機,而在進行時要像千手神那樣抓住時機。”學趕蘇南,我們要既做“千眼神”,又做“千手神”。既有“綠葉忽低知鳥立,青萍微動覺魚行”的敏銳發現,又有“把握潮水高漲的一剎那,及時解纜啟航,乘風破浪,駛向勝利彼岸”的敏捷行動。 如何提升眼光,拓寬眼界,增強眼力?最基本最關鍵的是:首先,要加強學習,拓寬知識面,不斷增強感悟力和創新力。特別是要善于借助馬克思主義的望遠鏡和顯微鏡,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第二,要在解放思想上求突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我國已步入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時代,過去的一些舊思想、舊觀念已經成為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唯有徹底破除,全面更新觀念,才能實現人的現代化。而只有人的觀念現代化了,才能有高瞻遠矚的目光、海闊天空的視野和見微知著的眼力,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才能全面得以實現。否則,如果我們一仍舊貫,沿用傳統觀念、陳舊眼光來觀察事物,認識問題,指導工作,就會因為“短視”、“近視”、“斜視”、“漠視”等種種“眼病”而墨守成規,不知所向,甚至會因為“看不慣、看不到、看不遠、看不準”而陷入“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危險境地。第三,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奉勸諸君:學趕蘇南,切切不可忘記了他們一貫堅信和堅持的“經濟的一半是人文”的真諦;切切不可忘記了長期以來文化的投入、道德的切入和精神的注入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和影響。 “白鷺立雪:有人看鷺,有人觀雪,有人見白。”視角與感覺不同,對事物的認識必然見仁見智,深淺不一。學趕蘇南,決不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一定要站準角度,瞄準目標,求真務實。把眼光放遠再放遠,把眼界拓寬再拓寬,把眼力增強再增強。惟如此,才能實現“欲窮千里目”的愿景;創造“草枯鷹眼疾”的壯舉;收獲“一覽眾山小”的輝煌。(作者單位:泰興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