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民警到紅十字會捐款1.1萬元。為不透露身份,他把警號摘了。當工作人員問他姓名時,他說:“我叫什么名字不重要,你們就用‘中國心’或者‘公安人’代替吧。”
遠在廣州、卻以家鄉名義數次向災區捐款捐物,泰興市分界姑娘沈雅琴的事跡(本報8月15日報道)如今已在泰州傳開。汶川地震發生后,像沈雅琴這樣的愛心人士很多很多。從高齡長者到周歲寶寶,從企業家到下崗工,從機關企事業單位到社區千家萬戶,他們不求名、不求利,默默地用行動書寫一個個大大的“愛”字。三個月來,記者輾轉找尋他們當中的“你、我、他”,感動于筆筆捐款背后的感人故事。 “公安人”摘掉警號來捐款 一位人民警察,為了不公開自己的身份,把1.1萬元捐款送到市紅十字會時,特地把警服上的警號摘了。當工作人員要他留下姓名時,他說:“我叫什么名字不重要,你們就用‘中國心’或者‘公安人’代替吧。”在工作人員的請求下,民警在現場留了張合影作為紀念。這是5月16日市紅十字會捐款現場的一幕。“他手里拿的是我們頒給他的榮譽證書。”市紅十字會副會長徐志明指著照片告訴記者。 在公安部門的幫助下,記者了解到,這位民警是市交巡警支隊車管所的一位工作人員。 “你們一定是找錯人了。我沒有去過紅十字會,也沒有捐過款。”8月14日,面對記者的提問,民警斬釘截鐵地回答。當記者表示在紅十字會看到照片時,他才說,當時摘掉警號就是不想讓別人知道。“四川地震,全國人民都在為災區捐款,我并不是突出的,也不值得宣傳。我相信,凡是中國人都會伸出援手幫助他們的,我也只是盡了一個公民的責任。” 民警說,自己還在幾所學校設立了助教助學基金會,也沒讓學校公開他的身份。這次捐款的事,同事和朋友們都不知道,他希望記者幫他守住這個“秘密”。 “作為第二批援川的公安干警,我們將于9月份赴四川。在那里,我會度過自己的30歲生日。”他說。 40名盲人省下政府救助款 40多名盲人自己還靠政府救助,卻以一群盲人的名義向災區伸出援手。 在市殘聯的幫助下,記者了解到,他們是市盲人按摩學校的一批學員。隨后,記者聯系到了市盲人按摩學校校長常愛華。“他們已經畢業了,每個人都找到了工作,我來幫你找找他們的電話。”常愛華說。 楊元書是當時的學員之一。經過2個月的學習,他現在已是市區錦繡盲人按摩院的按摩師。 8月13日找到楊元書時,他與同事們正在按摩院門口做健身操。“我們從收音機里聽到了地震的消息,很想幫助災區的人民。”楊元書說,大家向常愛華校長說了捐款的事,常校長非常支持,為大家準備了捐款箱。5月15日,40多名學員聚在一起為災區捐款2450元。 楊元書說:“在我們最無助、最絕望的時候,政府、社會沒有忘記我們,幫助我們殘疾人掌握了謀生技能。災區的人們有困難時,我們同樣應該幫助他們。雖然我們捐得不多,但多少都是我們的心意。” 市殘聯組聯部殷桂蘭說,盲人按摩學校的學員都是盲人或低視力患者,平時培訓的學費全部由政府“埋單”,初級班還包食宿,“他們捐的,都是省下來的政府救助款,實在是不簡單。” 1萬元現金放進捐款箱 為了幫災區籌得善款,江蘇牧院社團聯合會的23名青年志愿者,分成5組走上街頭進行募捐。 學校社團聯合會主席師偉說,5月14日,同學們連夜找到紙盒,花了2個小時的時間糊了20個“募捐箱”,帶著相關部門開具的介紹信,大家一早就到了市區火車站、汽車客運總站、時代超級購物中心、文峰千家惠、世紀聯華超市5個募捐點,開始街頭募捐。 “在現場,很多市民主動捐款,而且不留姓不留名,他們捐過錢就匆匆走了。其中,在汽車客運總站,很多南來北往的旅客紛紛慷慨解囊。9點半左右,一位中年女子匆忙趕到南站,從皮包里拿出封條封好的1萬元現金放進捐款箱,說了一句‘盡點綿薄之力’就走了。” “在世紀聯華超市門口,很多人也是積極捐款,有10元的、有20元的……有些人看到我們的捐款箱后,特地從馬路對面趕來捐款。”師偉說,當天共募集愛心款23152元。 匿名捐款、街頭募捐,聽得最多的是:“不要問姓名了,應該做的。”泰州市民的愛心在賑災行動中空前釋放。市民有愛心,城市就有希望,市紅十字會副會長徐志明說。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市通過各級紅十字會及慈善機構等渠道實現的現金和物資捐款達12352.63萬元,人均捐款物24.7元。另外,揚子江藥業還直接向災區捐出了價值2000多萬元的藥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