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沈雅琴的腎臟剛動過一次大手術。手術中,醫生弄斷了她的一條血管,導致腎臟數次大出血。但5月26日,她依然決定趕往北川,成為廣東省首批赴川支援的志愿者之一。 她說:“人生的價值不是開奔馳、寶馬,最重要的,是你能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積極投身社會公益。” 本報訊(記者 陳艷華 實習生 王 娟 特約通訊員 馬宏飛)“發現”沈雅琴,源自近日四川多所學校寄給泰興市分界鎮人民政府的一張張捐款收據。原來,沈雅琴多次為災區捐贈物資,但留下的捐贈單位落款并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家鄉。 昨天,本報記者聯系上了這位在廣州創業,已取得香港身份證的分界姑娘。 她從分界走出 近日,泰興市分界鎮鎮政府接連收到四川6所小學寄來的收據,一致感謝分界鎮政府為他們學校的孩子送來學習和生活物資。對此,分界鎮副鎮長周伯慶頗感意外:“到底是誰做了好事,卻留下我們的地址?” 為了一探究竟,分界鎮政府特意聯系上了其中一所學校。綿竹災區一帳篷學校梅老師的一席話“泄漏”了當事人的信息:7月3日,一位名叫沈雅琴的年輕女老師給我們送來170床涼席及電腦、鞋子等物品,她說,她是泰興分界人,是分界鎮政府委托她把救災物資送來災區的。 周伯慶在分界鎮鄰里間一番打聽后方知,這位沈雅琴確實來自分界鎮,是沿河村人,今年34歲。大學畢業后,她和先生一起定居香港。在獲得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兒童教育心理學碩士學位后不久,她又前往廣州,創辦了一家兒童教育培訓中心。 當記者聯系上沈雅琴時,她對此十分淡然。“我一直認為自己是江蘇人。以家鄉的名義捐贈,只是想代表江蘇,代表家鄉,為災區出一份力,讓他們知道這里也有人在關心他們,僅此而已。” 災區首批志愿者 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背后卻是沈雅琴挺身而出的行動。汶川地震發生后,她隨即報名參加了廣東紅十字會和廣州團市委組織的“助孤行動”。 “1500人報名,只選了20人,我是隊長。組織者應該是看中了我的專業背景。此外,我在香港也當過9年社工,有參加大型救援工作的經歷。”沈雅琴說。 就在沈雅琴準備赴川救援之際,她的冒險行動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對。 “今年年初,我的腎臟曾動過一次大手術,手術中,醫生在縫合時弄斷了一條血管,導致腎臟數次大出血。得知我要前往四川,家人都認為我該在家好好靜養,而不是去逞能。”沈雅琴說:“說實話,在國家、民族面臨重大危難時,你是顧不上個人的。當時災區急需心理咨詢師,而我剛好是最佳人選。在那種狀況下,一種急切的使命感總是催促著我做點什么。” 顧不上家人的反對,5月26日,沈雅琴趕往綿陽北川,成為廣東省首批赴川支援的志愿者之一。 人生的價值不是開奔馳 從災區回來后,沈雅琴就開始忙著為災區籌款、籌集物資,再組織送往災區。“地震,喚醒那原本屬于自己,但卻漸漸失去的原生態。我只是想盡自己的一份力,也希望帶動更多的人為災區做點事情。”沈雅琴說。 她的熱心腸,打動了身邊的許多人。連續十幾天,沈雅琴在廣東省一些學校講課,校長們都通知財務提前支付給她課酬,讓她帶回災區救援。 在沈雅琴的發動下,香港幾家企業也主動捐款500萬元,在北川組建了一所可供600多孩子上學的綜合性幼兒園,孩子們今后的書本、資料和各類教學器材也全部由這些企業包干。 除了籌備災區急需的物品,沈雅琴還提出為北川引進最新的教學理念。她的這一想法得到廣東省學前教育協會的大力支持。8月24日,由她帶隊的廣東幼教彩虹援教隊將奔赴北川,正式開始為期兩年的援教工作。 沈雅琴說:“人生的價值不是開奔馳、寶馬,最重要的,是你能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積極投身社會公益。幫助災區的孩子走出陰影,讓愛心持久,將是我今后堅持要做的事情,感謝家鄉的親人理解和支持,我不會辜負家鄉對我的培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