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木版的《清明上河圖》大到亭臺樓閣、小到花草鳥雀,遠到汴京郊外、近及走卒攤販,一瓦一磚、一草一木,形神畢備,毫纖俱現,極富情趣,讓觀賞者無不嘖嘖稱奇。
本報訊(記者 熊珠琴 通訊員 孫紀剛 焦磊華 實習生 周蘇瀅)近日,由泰興市民間雕刻藝人陳余俊主持雕刻的紅木浮雕壁畫《清明上河圖》完工。整幅作品由14塊紅木木版組成,長11米,寬2.2米,氣勢宏大,工藝精美,在雕刻界和收藏界極為罕見。
陳余俊原先在常州華晨工藝品廠雕刻車間擔任主任。1998年,由他主持雕刻的紅木浮雕壁畫《古運河攬勝圖》得到了常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魏華邦的高度評價,并被收藏在常州航道管理處。 另外,他創作的紅木浮雕壁畫《錦繡中華》等作品,都被收藏愛好者收藏。凡是由他雕刻的真人大小的壽星和各類工藝品也都被搶購一空。
《清明上河圖》原圖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要想將其在長11米,寬2.2米的紅木上雕出非常困難。陳余俊介紹,為了方便雕刻,他花了一個多月時間繪制成現在的雕刻藍本,并組織他70歲的父親和其他3名師兄弟,花了六個多月的時間,通過打底版、鏤空、刮磨、雕刻、上光等十幾道工序才完成。 “紅木與普通木質不同,它材質密,紋理有順、有逆,所以雕刻起來特別費勁。有時為了琢磨怎么用刻刀把原畫的細節生動地表現出來,我做夢都是在雕刻。”有一次,陳余俊夢里喊妻子幫他換把刻刀。這件事被周圍的鄰居笑了好長時間。 陳余俊說,從早上6點到夜晚11點,大家馬不停蹄地加班加點,中午,在地上鋪上席子,頂多瞇上半個小時,大家又會起來干活。“我們5個人用壞了10多把刻刀。”陳余俊的父親今年70歲了,為了完成作品,他幾乎沒有一天睡過安穩覺。 人物、樹木、建筑、水流……紅木浮雕壁畫《清明上河圖》以極其繁復的筆法、精妙的細節和龐大的畫面勾畫出北宋年間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
陳余俊說,雕刻中最困難的,要數人物刻畫。 據統計,《清明上河圖》上涉及人物形態各異:有市井小販,有追逐兒童,還有游湖的貴人,形形色色人物有1000多人,要把每個人物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來,難度可想而知。 為了把各色人物的形態雕刻到位,光雕刻用具就用了近百種。記者在陳余俊家中看到,浮雕壁畫上出現的每一個人物都姿態各異,無論是人的衣服、五官甚至發髻,都細致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紅木版的《清明上河圖》大到亭臺樓閣、小到花草鳥雀,遠到汴京郊外、近及走卒攤販,一瓦一磚、一草一木,形神畢備,纖毫俱現,極富情趣,讓觀賞者無不嘖嘖稱奇。 “我希望奧運會期間,能把這幅作品帶到大城市去展覽。我要讓老外見識我們中國的雕刻藝術。”陳余俊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