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周書卉)5月5日,本報特稿《尋找靖江船老大》講述了遼寧省葫蘆島市86歲的施云清,尋找當年送他渡江的靖江恩人的故事。泰興63歲的李強讀完這篇特稿后欣喜不已,說:“恩人,我終于找到你了。” 李強說,他從記事起就聽爺爺說:“父親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打仗。”可解放后,父親李長明沒有回來,而且音訊全無。一家人承受著各種各樣的流言蜚語。爺爺曾多次給部隊寫信,但都石沉大海。 1953年的一天,家里突然收到一封信。寫信人說,他叫施云清,是李長明的戰友。1947年8月,時任新四軍11縱隊31旅91團偵察通訊連排長的李長明,在解放鹽城的戰斗中不幸犧牲,當時,李長明爬上一棵小樹觀察敵情,被一發炮彈擊中頭部,當場犧牲。他從后勤處領來棺材,在鹽城東南角一條河邊把李長明的遺體埋了。 施云清在信中說,李長明負過傷,是三等乙級殘廢軍人。按照規定,殘廢軍人可以不背米袋子。可每次行軍時,李長明都背5斤重的米袋子,還經常幫助體弱的戰友扛步槍、背背包,團里主辦的《戰士生活報》曾經報道過他的事跡。 之后,施云清給有關部門寫信,證明了李長明的烈士身份。李家由此領到了烈屬證,并享受烈屬待遇。 李強說,他從未見過父親一面,但父親的形象從此在他心中高大起來,在成長的過程中,父親成了他的榜樣。 李強說,1968年秋爺爺臨終前,拿著一封泛黃的信鄭重地對他說:“寫這封信的人是我們家的恩人,將來你一定要找到他,當面感謝!”之后,李強曾按信件上施云清留下的地址去信,但都被退了回來。他也曾多方打聽,但一直沒有施云清的消息,這成了他40年來最大的遺憾。 昨天,李強跟施云清取得了聯系。在電話里,施云清說,1953年,他調到海軍總政治部工作。有一天,他收到海軍政治干部學校轉來的查找革命軍人下落的通告,有數千人。看著看著,發現了李長明的名字,他很吃驚。根據解放戰爭時的規定,李長明犧牲后應該由團政治處發文通知原籍政府,但不知道當時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他當時心里沉甸甸的,于是,立即給李家去信。 李強說,他最近要專程去葫蘆島市看望恩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