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和諧教育是一項重大的現實課題,也是當前教育界迫切需要破解的難題。要從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出發,充分認識建設和諧教育的重大意義,著力探究和諧教育的實施路徑。 政府作為主管教育的“第一責任人”,要正確認識和定位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協調關系,推動教育優先發展地位的落實,有效保障各類教育合力的形成和有效發揮。強化政府對教育的宏觀調控行為,必須深化以教育人事、教育經費機制創新為核心的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為教育和諧發展營造法制環境;必須落實教育行政部門的宏觀管理職能,規范和落實對區域教育資源的調配職能,從政策、法律范疇完善教育人事和教育經費管理機制,拓寬教育融資渠道,豐富教育投資源頭;要通過整合政府、社會、民資三個層次的力量和資源,進一步明確本級政府和鄉(鎮)級政府的教育責任,形成社會、企業、群眾辦學的強大合力。 教育行政部門作為教育事業的管理和指導主體,必須從注重行政命令向指導、服務轉變。要加強對教育法律、教育政策、教育技術、教育方法、教育方式的研究,使教育行政部門成為業務性的指導者和行政性的服務者。積極發展教育中介機構,創新教育領航載體,構建完整的教育指導體系,如建立并發揮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教育經費核算中心、教育質量評估中心、教育科技信息中心、教師培訓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指導中心、成人與職業教育發展中心的職能和作用。同時,積極探索學校與家庭、社區、產業集團的互動共建機制,充分發揮學校等教育機構的理論知識傳授優勢,彌補缺乏實用技能的弱勢。 教育要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提高教育管理人員和師資隊伍的科技素質和現代化教育技術的應用能力,提高教育技術裝備的科技含量,以科技優勢建立知識經濟的更新平臺,保持區域教育的競爭力,保證在新一輪教育競爭中穩操勝券。要實施帶動戰略,依托“名教師、名校長、名學校”工程,構筑教育資源高地,引領區域教育向更均衡、更優質、更公平的方向發展,提升區域教育品位,發展區域教育文化,為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智力保證。 教育均衡發展不是平均用力,而是要建峰填谷、擴大優質教育總量。我市可以城區為中心,以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優勢地區為基點和增長點,實施組團式發展,搭建優質教育平臺,通過資源整合和結構性調整,將城區發展成為全市教育的優質教育示范區,使各類教育在集聚優質資源的平臺上實現新的發展,并以此推進和建立區域教育、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新格局,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和整體效能,逐步形成具有規模效益的教育體系。 要充分發揮教育監督部門的職能,以“強化督政,寬松教育環境;完善督學,促進城鄉均衡發展”為目標,建立督導評估公示制度、教育工作督導考核制度、教育評價制度、教育督導科研制度,以機制的多樣性應對問題的復雜性。 總之,只有在城鄉教育、校際教育以及各級各類教育方面得到了全面、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各級各類教育的需求,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教育資源,體現教育公平,實現教育和諧,從而有力地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作者單位:泰興市教育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