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肇經簡歷
鄭肇經 (1894-1989)字權伯、號泉白,江蘇泰興人。華東水利學院教授,著名水利專家,是我國第一批留德生。 1921年畢業于同濟大學土木工程系,獲工學士學位。1924年畢業于德國薩克森工業大學水利、市政工程研究院,獲德國國試工程師學位。 1924年至1928年為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中央大學第一任水工教授、校教授會負責人。 1929年至1938年任上海工務局、港務局長、總工程師。全國經濟委員會水利處總工程師、水利處長、水利司長等職。 1934年至1949年任中央水工試驗所總工程師、所長,并聘為水利部顧問。 1949年7月任同濟大學工學院教授、代院長,華東軍政委員會水利專門委員等。 1952年參與籌建華東水利學院河川系、農水系并任教至1989年。主要貢獻: 他是我國現代水利教育先驅,是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最早的水工教授,以后又在7所大學任教,有60余年教學生涯,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水利技術人才。他長期籌建主持全國水利科研機構工作。 1930年籌建中央水利實驗處,并于1934年建成 (今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前身),對我國水利科研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還創設了 “水文研究所”,該所于新中國成立后遷往北京,改組為水利部水文局。 他首辦儀器工廠,開創了我國水工、土工、水文、光學儀器制造業。他組織了涇洛工程局,修渠工務所,興建了多處現代水利工程。 他還是水利史的最早學者,1935年首先組織 “水利文獻編纂委員會”,這個研究機構一直延續到今天。由于他在水利事業的功績,曾獲大禹獎章,一級寶光水利獎章。 主要著述: 鄭肇經中國水利學之父 鄭肇經是辛亥革命以后對我國近代水利事業發展作出過開創性貢獻的杰出人物之一。他既是我國第一個現代水利科學試驗研究機構——中央水工試驗所 (后改稱“中央水利實驗處”)的創始人和長期領導者,又是我國第一所現代水利高等學府河海工科大學的首席水工教授和我國第一所綜合大學 (中央大學)水利系的創立者;他是國際知名的水利、市政工程專家和中國水利史研究的先驅,曾先后擔任上海市工務局、青島港務局和全國最高水利行政機關——全國經濟委員會水利處 (后改為水利司)的主要領導職務,主持上海市政建設和全國的水利建設及管理事業多年。 全國政協副主席、原水利部部長錢正英稱鄭肇經先生為 “我國近代水利事業的元老”。著名水利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灌溉研究所所長粟崇嵩教授認為: “中國近代水利之興起,歷經張謇之倡議,李儀祉之論說,落實到鄭肇經之付之實行和收實效,歷時三十多年才完成這一歷史使命,鄭肇經受命于國難期間,尤為難能。” 少年立志獻身水利事業 鄭肇經系泰興縣 (今泰興市)人。祖籍河南滎陽,北宋時遷至浙江蘭溪,祖先以醫為業,清道光年間至泰興落戶。 就學期間,他崇尚民主政治,曾與同學丁西林等5人一起剪辮明志。民國元年(1912),他考入南京法政大學預科,畢業后改考德國人辦的上海同濟大學醫工學堂工科,先入德文科學習4年。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中國對德宣戰,鄭肇經曾與同濟大學學生一起去北京請愿,要求將同濟大學改為中國自辦。民國六年(1917),鄭肇經從德文科畢業,升入同濟大學土木工程科,并于民國十年 (1921)畢業,獲工學士學位。 鄭肇經的少年時代正值清朝末年,朝廷的腐敗加之列強入侵,天災人禍連年不斷,特別是黃河久已失修,疏于管理,經常決口泛濫,使蘇北里下河地區年年鬧水災,老百姓被迫逃荒,餓殍遍野。年輕的鄭肇經目睹這一慘況,立志苦學,獻身于祖國水利事業。 1921年夏,他畢業于同濟大學,并以最優異成績被選送至德國薩克森 (Saxony)工業大學 (現為德累斯頓 (Dresden)大學)研究院留學。 此時,現代水工模型試驗技術的創始人赫·恩格司 (HubertEngels)教授親自提名鄭肇經為他的研究生,使其成為這位世界水工界學術泰斗的第一位中國弟子。 大力培養水利教育人才 1924年,鄭肇經從薩克森工業大學研究院畢業,他報國心切的他隨即回國。 歸國后,他受聘擔任張謇創辦的我國第一所水利高等學府河海工科大學教授,從事培養水利技術人才的工作。他先是擔任首席水工教授,后又兼任教授會負責人。 他在教學中首先將當時最先進的水利技術引入中國,在校內建成了我國第一個水力實驗河槽,向學生傳授水工實驗技術。由于他在河海授課最多,教學任務十分繁忙,1925年夏天不慎跌傷,未及時就醫,造成腿部嚴重感染,被迫作了截肢手術,術后坐在椅子上授課。 當時我國大學全盤采用歐美教學方法,教材大都采用歐美原版,而鄭肇經既注意介紹國外先進科學技術,也重視總結我國古代豐富的治水經驗,并將其編入教材。他曾先后編寫 《河工學》、 《渠工學》、《海港工程學》、 《水文學》、 《農田水利學》等教材,其中 《河工學》一書于1933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它是我國治河工程學方面第一部有廣泛影響的大學教科書,從首版到新中國成立,先后印行了9次。 自從1927年河海工科大學并人中央大學工學院之后,國內大學都沒有單獨設置水利系,水利人才的培養不受重視,使民國時期的水利事業陷入了一缺經費、二缺人才的困境。為解決這一問題,鄭肇經不畏艱難,多方籌劃,于1936年提出由水利處撥款委托中央大學訓練水利人才的計劃,從而使1915年由張謇、李儀祉等開創的水利高等教育事業絕而復續,成為抗日戰爭時期培養高級水利人才的惟一基地。1938年至1949年,中央大學水利系共培養了高級水利人才數百人,這批人后來大多成為新中國水利建設事業的技術骨干和領導干部。 腳踏實地主持水利建設事業 1927年北伐軍進入南京后,鄭肇經不再擔任專職教授,去上海擔任上海特別市工務局技正 (主任工程師)、工程科長(1926年起鄭就應當時淞滬總辦丁文江之聘,兼任此兩職),后又擔任工務局代局長和市中心建設委員會委員,為上海市的市政建設和長遠規劃踏踏實實地工作。 1929年,國民政府收回青島治權,設立特別市,并向上海借調港工專家。上海市長推薦他擔任青島特別市政府參事,專任青島港務局局長兼總工程師。他去青島工作了一年左右,擬就青島 《港務規劃》,啟用青島特別市港務局印信,開始辦理港務工程,首先是開辟航道標志。 1931年夏秋之交,江淮發生特大洪水。8月28日,里運河東堤決口27處,蘇北10個縣被淹,死亡七八萬人。江蘇著名愛國人士韓國鈞為了發動各方人士協力救災,親自到上海誠邀鄭肇經回鄉主持運河堵口復堤工作。 鄭肇經是泰興人,看到家鄉生靈涂炭,自然義不容辭,慨然兼任江北運河工程善后委員會委員、主任工程師,負責運河堵口復堤善后工程,并親自到來圣庵、黨軍樓、里鋪等困難河段現場指導施工。至1932年5月,堵口工成,他告別家鄉父老,仍回上海。韓國鈞寫信致謝曰: “此次堵口勉成,皆兄之功也。”韓并欲寄重酬,但被鄭肇經婉辭。 1933年,繼前年江淮大水之后,江漢和黃河又發大洪水,黃河在貫臺、馮樓等地決口50多處,全國震驚。全國經濟委員會水利處處長茅以升于1933年親自到上海,力邀鄭肇經到南京,任全國經濟委員會簡任技正 (總工程師)、水利處副處長(1935年起任處長),主持處務,主管全國水利行政、工程建設和科學研究事業。 勇于開拓水利研究事業 鄭肇經不僅是一位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實干家,而且也是一位富有開拓精神的創業者。 上世紀20年代他在河海工大任教期間,就在校內建成了我國第一個水力實驗河槽。1933年他就任 “全國經濟委員會”水利處副處長之后,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特聘他擔任工學院兼職教授,他與羅協商,在中央大學內辦起北極閣水工實驗室,這是國內最早建成的水工模型試驗室。自該時起,他領導了水工模型與原建筑物相似律的研究,得出模型比率,繪制出各種曲線,成為我國水工模型試驗的發端。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 “中央水工試驗所”西遷重慶,他亦隨之入川。到重慶后,他克服多方面困難,在磐溪創辦水工試驗室,又在石門創辦水文研究站和水工試驗室,在十分簡陋的條件下繼續進行為抗戰服務的水工、水文科技研究。 1940年,他在重慶上清寺創建了水工儀器制造實驗工廠,領導研制出中國第一臺水工測量儀器——旋杯式流速儀。為了面向大后方水利建設,鄭肇經先后領導開展了整理西南水道,發展西南、西北諸省農田水利的試驗研究,并管理全國水工和土工試驗、水文測驗、水道和航空測量、整理水利文獻、制造水工儀器等事項。 1943年起,水利實驗處在統籌西南各省水文測驗中,增補金沙江、嘉陵江、烏江、沅江、赤水河等流域的水文站,統轄西北、西南、中南、華中、華北和臺灣等17省的水文總站18個,以及水文站196個、水位站255個,使國家有了一個統一領導的水文測驗站網。 1948年,國民政府指令中央水利實驗處把技術人員連同儀器設備、圖書資料遷往廣州,他深明大義,在地下黨和職工的支持下,斷然拒絕搬遷,將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全部封存,妥為保管,自己 “辭職”去上海治病,從而為新中國保存了一支優秀的水利科技隊伍和大批良好的水利科研設備,這些設備在當時是 “遠東一流水平”。河海大學在鄭肇經逝世后的悼詞中說: “歷史永遠銘刻著他的這一功績。” 重視中國水利史研究 鄭肇經一貫注重我國古代水利科學技術的光輝成就。早在20世紀20年代,他就大聲疾呼要總結我國千百年來的治黃經驗,并在自己編寫的 《河工學》一書中系統地總結了我國古代的治河技術。 他主持全國經濟委員會水利處及中央水利實驗處以后,更加重視我國古代水利文獻的搜集整理和水利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工作,曾先后整理出版了多種水利古籍,并主持編寫了 《再續行水金鑒》、 《中國水利圖書提要》、 《中國河工辭源》、 《中國水道地形圖索引》等水利史研究史料。 1939年,他的專著 《中國水利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中國水利史研究的開創之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因此引起了國內外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學者、專家的注意。世界著名的中國科技史權威、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及日本的中國水利史專家,都曾引用這本書的研究成果并給予很高的評價。 李約瑟博士在他的巨著 《中國科學技術史》 (《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中說:如果沒有鄭肇經的 《河工學》、《中國水利史》作指導,要想寫就 《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的水利史那一部分內容是不可能的。 鄭肇經研究中國水利史的目的,完全是為了水利建設。1934年他創辦現代化的中央水工試驗所時,研究中國水利史的指導思想十分明確,他所選擇的研究方向和課題也都是與我國現代水利建設事業密切相關的。除了黃河史的研究之外,他還長期從事淮河和蘇北水利史的研究,其目的就是為了給治淮這一偉大事業提供歷史資料和經驗教訓。 鄭肇經早年長期在滬、寧兩地工作,對江浙特別是太湖流域的情況十分熟悉,且始終十分關心這個地區的水利建設。當他看到太湖流域因蘇、浙、滬三地對水的管理各自為政,枯水時湖水輪換緩慢、洪水時又泄水不暢時,特在1979年 《中國水利》上發表了 《太湖出水路線的商榷》,提出太湖洪水的出路問題及整治方案,但一直未被重視。直至1992年太湖大洪水,人們才覺察其觀點的現實意義。1980年,他又發表了 《探討上海經濟區水利戰略的幾個問題》,為該地區經濟騰飛所必需的水利建設方略提供了既具有歷史意義又富有現實價值的研究成果。 鄭肇經在開拓中國水利史研究事業中的突出貢獻和豐碩成果,已成為水利史研究事業的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他本人也因此受到國際國內科技史界的崇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