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報業網訊 6月25日,馬鞍山鋼鐵集團應用一項新技術,成功解決了傳統盤潑法和熱潑法鋼渣處理帶來的污染大、能耗高的弊端,破解了鋼渣處理世界性難題。而這項新技術“風淬法自動處理鋼渣工藝”的研發者,就是位于泰興市的江蘇亞太集團。
解讀這條新信息,泰興市主要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泰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結出的喜人成果。泰興市聞名的產品有小提琴、合成靛藍,產銷規模名列全球第一,還有減速機、銀杏制品等10多個產品產量居全國第一。在一連串“第一”和優勢產業產品的背后是高新技術。每一個高新技術產業都有一支優勢院所為技術支撐團隊,每一家企業至少有一所高校作“靠山”。到目前,已有來自全國各地56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泰興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
作為科技和人才相對短缺的縣級市,泰興近年來著力引導企業攀“科技高親”。在與高等院所合作過程中,泰興企業堅持“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結成利益共同體。中科院、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南京工業大學等科研單位以技術入股,與泰興相關企業共建研發基地,待成果轉化后按股分紅。江蘇中丹集團還把技術創新觸角延伸到學校,在南京工業大學設立研發中心,并特設“中丹獎學金”,校企共建國家級工程中心,將重點研發新催化技術,以及定向合成、高效分離、脫色純化等新技術。
為引導企業把注意力從“泰興制造”向“泰興創造”轉變,泰興市專門出臺了35條科技創新激勵政策, 規定國家和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開發經費不得低于年銷售的5%,對企業支出的研發經費實行稅前列支等,激發了企業自主創新的熱情。目前,該市共有企業博士后工作站3家,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9家,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50家,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產品176個。去年,全市共申報專利620項,其中發明專利90件,是上年的2.57倍,申報國際專利24件,實現了泰州地區國際專利零的突破。
泰興市主要負責人告訴記者,泰興市科技創新現已進入全面躍升期,2007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完成產值114億元,占全市工業列統企業產值的比例達2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在去年底公布的第七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榜單上,泰興首次躋身前50名,繼續在蘇中各縣市領跑。 (姜圣瑜 顧介鑄 趙曉勇 張建榮 丁海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