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紹安,84歲,離休干部,現住泰興市蔣華鎮新市村。 50多年來,劉紹安信守與戰友達成的“生死之約”,替戰友盡孝,演繹了“一諾千金”的人間佳話。 1951年,朝鮮戰場攻打紅安里的前一晚,來自江蘇泰興的偵察排副排長張志久和來自山東新泰的排長劉紹安達成“生死之約”:“如果誰死了,活著的就要去照顧對方的父母。” 戰友犧牲后,劉紹安請文化干事每月以“張志久”的名義給泰興家里寫“平安信”。每月領了津貼,他總是以“張志久”的名義按時寄去20元。 1953年,劉紹安娶了張志久的妹妹張桂芳。 1963年轉業,劉紹安面臨著一個重大選擇:去新疆建設兵團可提級,回山東老家按職級分配。而他最后選擇來到泰興,到永安洲供銷社當了支部書記。 來到泰興,劉紹安拿出在部隊省吃儉用的全部積蓄,賣掉抗美援朝時的紀念手表和大頭皮鞋,為張家翻蓋了3間磚瓦房。 1964年,張志久母親患晚期食道癌,臥床不起5年多。劉紹安每天都要從30多公里外的供銷社趕回家,蹬自行車,過擺渡,單趟就要5個多小時。近子夜才到家,第二天天沒亮又要上路。劉紹安為媽媽買人參、水果和酥餅,到了冬天背媽媽出來曬太陽、洗腳、剪指甲。 1969年春,老人去世了,劉紹安這個“長子”當起了3個弟妹的“爹”。大弟張志保的婚事是劉紹安一手操辦的,張志保結婚后生活有困難,劉紹安不是給糧食就是給錢。小弟張雪林小學畢業后,劉紹安將他帶到永安洲,干篾匠活,一天三頓都在他家吃。妹妹家房子不像樣,劉紹安塞給她1000元蓋房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