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葉桂華 通訊員 葉余華 辛 琳)泰興市張橋鎮張橋村張華六組農民丁如賢,在上海做裝潢生意。去年,他將家里的2畝口糧田轉給村里去經營,自己每畝收取900元租金。丁如賢16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以前每年都要回鄉農忙,耽誤生意不說,每畝還得貼上百把元的‘奔波成本’。現在好了,不用兩頭奔,還能坐收租金。” 去年以來,張橋村推行“反租倒包”的土地使用模式,催生出像丁如賢這樣亦農亦商的農民800多人,村民的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 “‘反租倒包’,就是將農民的土地經營權按市場價格有償轉讓到村,由村里將土地整合、租賃出去,使土地在流轉中增值,讓農民在流轉中增收。”張橋村黨總支部書記焦國慶說。 在“反租”之前,村里經過認真測算,過去3年農戶種糧畝均收入600元左右。村里據此提出了每畝800至900元的轉讓方案,由全體村民討論協商。 從去年初到今年3月底,張橋村有近1000畝土地流轉到了村集體手里。有了成片土地,村里做起了農業結構大調整的文章。 通過吸引大戶承包,該村建起了占地100多畝的苗木花卉基地。據介紹,一個勞力在基地一天可掙30多元,到了忙季還要多。預計今年該基地苗木純收入超過40萬元,惠及周邊200多戶村民。 “以前由于沒有大片土地,只能小打小鬧。現在可以大展身手了。”農民朱樹林去年承包村里15畝地興建桃園,當年就收益近7萬元。目前他打算擴大種植面積,爭取今年有更好的收成。 焦國慶介紹,實施土地流轉后,解決了土地拋荒、外出務工農民兩頭牽掛、小片土地流轉難等問題。更重要的是,該村大量勞動力徹底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僅去年,村里就新增28個農戶從事餐飲服務業,41個農戶搞起了交通運輸,126個農戶從事畜牧養殖,這些農戶一年共計增收128萬元。目前經商農戶占該村總戶數的四分之一。 記者采訪結束時,在村委會辦公室碰到一位姓羅的蘇州老板,他要承包400畝土地種植特種花卉,兩三年后擴展到1000畝,在張橋村建一個集銷售、觀光為一體的高效農業示范園。目前村里正在幫他落實土地,預計工程“五一”節前開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