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報業網訊 泰興市胡莊鎮農民劉國泉家曾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戶。3月中旬,記者再次來到劉家,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粉刷一新的小屋里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家電一應俱全。劉國泉說,家里的一切都是兒子劉鵬打工掙錢買的,是黨和政府救了他們家。
兩年前,剛剛經歷了喪母之痛的劉鵬高考落榜,父子倆面對的是家徒四壁和10萬元的債務。這時,泰興實施技能扶貧工程,市財政每年撥出100萬元,組織有勞動能力的特困農民開展包學技術、包食宿交通、包實習耗材、包推薦就業的“四包”培訓。剛剛高中畢業的劉鵬成為首批學員,兩個月后取得車工中級證書,被上海一家大型制造企業錄用,月薪2500多元。劉家從此走出了困境。 為確保培訓效果,該市通過資源整合、統籌協調,因企所需、因地制宜選定培訓工種,做到“兩個匹配”:即專業與市場匹配、工種與人員匹配。同時廣泛獲取全國各地特別是上海、蘇州等勞務輸出基地的崗位信息,在此基礎上結合本地產業結構特色和高效農業項目,篩選確定專業工種。由于培訓緊貼市場,適應需求,特困農民“四包”培訓的合格率和培訓后就業率均達到100%。 援助殘疾人就業是“四包”培訓的重點,從2006年開始,市勞動保障、民政和殘聯等部門聯合實施“殘疾人就業援助工程”,通過開設儀表車工、沖壓工、盲人按摩、高效種植等適合殘疾人就業的技能培訓,先后幫助400多名殘疾人走上就業崗位。 據統計,兩年來,泰興已有2000多位特困農民接受免費培訓。這些掌握了一技之長的農民上崗后,平均月薪1800元以上,基本實現了“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丁麗華 黃紅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