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常國梁 通訊員 常 斌 桂 根 特約記者 建 榮)今年,泰興市堅持將公共財政向“三農”和民生傾斜,開出了10億元的“大禮單”,其中新增一般預算支出1.7億元,定向用于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占新增可用財力的57.33%。 近幾年,泰興市經濟持續發展,財政收入穩步增長,連續5年被評為省財政收入上臺階先進縣(市),今年財政總收入預計50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2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45%和31.06%。 “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是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泰興市委書記曹蘇民說,新的一年,將把更多的公共財力投向“三農”、教育、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進一步促進經濟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提升全民生活質量,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安排1.7796億元,加快高效規模農業發展,推進泰(興)黃(橋)清水輸水二期工程、農村“金橋工程”、小型水利等重點工程建設。在農村新“五件實事”上,增加配套資金2630萬元,推進新農村試點村和先行村建設。年內,建設農村公路200公里,新建改建農村橋梁150座,疏浚河道1026條,建設農村戶用沼氣2100戶,改造戶廁1.5萬座。全面推進農業保險和高效規模農業保險試點工作,逐步增加涉農項目補貼,讓廣大農民盡享公共財政陽光。 安排教育支出5.071億元,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年內實行城鄉義務教育全部免費提供教科書;認真執行國家“兩免一補”和助學金資助政策,進一步擴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覆蓋面,努力提高補助標準,從制度上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 安排專項支出4213萬元,擴大城鄉居民社會保障范圍,提高保障水平。認真落實重度殘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積極推進重點優撫對象醫保制度改革,建立城鄉居民“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好就業再就業稅費優惠、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職業培訓補貼等財稅政策,安排250萬元,擴大稅費優惠政策范圍,支持創業和就業雙輪驅動,重點幫助解決好雙失業人員、“零就業”家庭和被征地農民等困難人員就業問題。安排一般預算支出1330萬元,用于促進就業再就業。安排1500萬元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并做好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力爭實現應保盡保。 按照人均不低于8元和10元的標準,建立農村和城市公共衛生服務專項資金,保證居民免費享受政策規定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繼續實施大病救助制度,安排200多萬元用于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力爭年內參合率達99%以上,參合農民實際補償比例超過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