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日,泰興市張橋鎮(zhèn)西橋村,800多名村民樂呵呵地坐進了新一期“農民學堂”里。這堂課由村支書袁瑞林主講。 “從今年起,我們要全民學華西。全民要真學華西、敢學華西、實學華西……”村支書袁瑞林的一段開場白,引起了村民們的興趣。 “正是西橋堅持30年學華西,農業(yè)結構調整才會鞏固提高,才變成了‘無糧村’,成了‘江蘇省生態(tài)村’‘綠色江蘇建設模范村’‘國家級綠色小康村’。” “全民學華西,當前就是要扎下身子,抓緊田間補苗和今春管理。”袁瑞林啜了一口茶,潤了潤嗓子接著講,“每家每戶一定要補足‘三苗’:銀杏補缺除僵苗,桑田補缺除荒田,柿子補缺除老小混栽;認真管好、長好‘三樹’。” 兩個小時的課聽下來,800多名村民精神勁兒十足,送出的掌聲也格外清脆熱烈。 像這樣的“農民學堂”,在西橋村每季度都有一堂。全村820多戶家庭,每家每戶一張免費入場券,憑票聽課,而“農民學堂”就設在西橋村村部。 為什么要設立“農民學堂”?袁瑞林說,主要出于兩點原由:一是富裕起來的村民渴望學習新知識,渴望了解各方面的信息;二是為了破解村干部與村民可能存在的“兩張皮”現(xiàn)象。 袁瑞林告訴記者,過去西橋村8個組,24名村干部參與村務管理;現(xiàn)在西橋村20個組,村干部只有8名。過去村干部收農業(yè)稅,都得到戶上去;現(xiàn)在農業(yè)稅取消了,村干部上門少了,與村民的溝通少了,下情了解得也少了。這樣下去,上情不能下達,下情不能上達,很容易形成上下“兩張皮”,造成一種新的梗阻。 從去年1月份起,村里決定設立“農民學堂”,以培養(yǎng)新型農民,同時引導農民、凝聚農民,形成合力建設新農村。 袁瑞林說,每期學堂將確定一個講課主題,內容包括國家的大政方針、村情村務、破除陳舊觀念、指導農民種與收等。主講人則由經(jīng)驗豐富、群眾威望高的村干部或農技專家等擔任。 到目前為止,“農民學堂”共開了5堂課,內容包括科學發(fā)展觀、社會主義榮辱觀、樹立西橋精神、經(jīng)濟作物科學間套等。 西橋村七組的村民戴連祥,今年70歲,他連續(xù)聽了五堂課。“這些課講得真好,是我們想學的、想知道的,大家心更齊了,奔小康的勁頭更足了。”戴連祥說,現(xiàn)在村委會的工作,大伙兒都能及時了解;明白了其中的關門過節(jié),對村干部的工作也更支持。 “農民學堂”究竟有多大作用?戴連祥向記者講了兩件事——— 去年12月村里計劃打通圩港村到羌溪河的主干道,1.5公里長的路牽涉到5個村100多戶人家的承包田。由于已提前在“農民學堂”上了解到修這條路的重要性,村民們都很配合,村干部第一天進場劃紅線,第二天施工隊就進場施工了。 四組的朱姓媳婦,與婆婆關系交惡很久。去年7月份,“農民學堂”開講“榮辱觀”,朱姓媳婦聽了很有感觸,周圍鄰居也多方規(guī)勸。去年丈夫50歲生日,朱姓媳婦主動請來婆婆吃飯,之后對婆婆的關心也多了,多年的積怨一掃而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