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報業網訊 2月17日,泰興市新街鎮高效農業園區,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連片大棚,白色的薄膜在明媚的春光下閃爍著光芒。大棚里,一畦畦鮮嫩的茄苗青翠欲滴。
僅僅半個多月前,這5000個蔬菜大棚,見證了50年不遇的雪災,也見證了當地領導干部的愛民情懷。 抗災:從不撒謊的鎮長撒了一次“謊” 1月25日下午,第一場暴雪降臨泰興。就在暴雪降臨當天,鎮長何文軍上小學的兒子因骨折住進了江蘇省人民醫院,28日就要動手術。27日那天,鎮黨委書記黃宗岳給何文軍打去電話,讓他去南京照看孩子。從泰興去南京的高速公路那天本是通車的,從沒有跟黃宗岳撒過謊的何文軍這回卻撒了個“謊”:“高速公路封了,不能走。”就這樣,何文軍留在了園區。第二天,何文軍打電話請在南京打工的二哥幫他到醫院照料孩子,自己仍堅持在園區抗雪一線,一直到29日除雪結束,他才趕往南京看望孩子。 27日晚,又下了一夜的暴雪。28日一早,黃宗岳動員全鎮17個村的3000名黨員干部群眾前往園區除雪救災。大雪封路,參加除雪救災的群眾都是徒步趕到農業園區的。離得最遠的車馬村30多名群眾,在黨總支書記喬明帶領下,步行13公里趕來抗雪。經過數千干部群眾連續三天多的奮戰,5000個大棚基本保住了。 賑災:全鎮干部自愿緩發一個月工資 損失被降到了最低限度。盡管如此,仍有70個大棚被大雪壓垮了,2000多個大棚薄膜受損。大棚重建和修復迫切需要資金。在多方籌措賑災資金的同時,新街鎮黨委、政府決定:每倒塌一個大棚,給予補助3000元,舊膜每損失一個大棚補助300元,新膜一個大棚補助400元。 臘月二十九,鎮黨委、政府在園區召開了賑災現場會,一邊核實災情,統計生產自救所需物資,一邊發放賑災款。當天,給全體受災戶的60萬元賑災款全部發放到位。領到54000元賑災款的徐吉鋒感激地說:“抗災時,鄰村近百村民為我家大棚義務除雪;災后,鎮干部寧可緩發工資先發賑災款,使我們充分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 自救:鎮黨委副書記年初二外出購苗 連續多日的雨雪低溫很容易造成死苗,保住棚內的茄苗和盡快修復大棚,是生產自救的關鍵。 鎮農技站站長劉根新和鎮政府聘請的技術專家一起,摸索出了在大棚加掛白熾燈以補充光照不足,定時通風以降低土壤濕度等辦法,使棚內茄苗成活率達到了90%以上。但是由于部分大棚倒塌和個別業主保苗方法不當,仍有部分受災戶面臨春種嚴重缺苗。 為此,鎮黨委、政府果斷決定,采用政府采購的方式,為業主緊急采購茄苗和大棚重建所需的薄膜等物資。大年初二,鎮黨委副書記卞金年和受災戶蔣兆亮等一起踏上了外出采購路。四天中,他們馬不停蹄輾轉揚州、東臺、徐州和山東等地,緊急采購了茄苗25萬株,薄膜35噸。 年初六,由鎮黨委、政府出面從山東邀請的6名技術專家和首批30名上膜工趕到新街鎮,開始了大棚重建和修復。三天后,從山東聘請的第二批30名上膜工人全部到達園區。帶工的孫思德師傅告訴記者,這些天他們每天都要上膜100多個大棚。到2月底3月初,大棚上膜工作可基本完成,春茬種植不會有多大影響。 本報記者 徐 勇 本報通訊員 張建榮 吳振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