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報業網訊 大寒剛過,泰興市古溪鎮雙紅村村頭,鼓樂聲聲。一陣鞭炮、爆竹聲過后,泰興市歌劇團進村文藝演出拉開了帷幕:歌舞《黃橋燒餅甜又香》、小品《律師巧計討欠薪》、男女雙簧《說榮道恥》……高潮迭起的演出驅散了隆冬的寒意,在曬場上激起500多鄉親的掌聲和歡笑。 這是泰興市歌劇團自去年初以來第250次下鄉演出,全市269個村幾乎巡演了一遍。 城里“跑碼頭”促使他們回歸農村大舞臺 泰興歌劇團是全國唯一的縣級歌劇團,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先后排演過歌劇《黃橋燒餅歌》、《洪湖赤衛隊》、《江姐》等一批優秀節目,屢獲大獎。前些年,泰興歌劇團也嘗試過在城鎮的商業演出,到上海、南京、寧波、九江等許多城市“跑過碼頭”。但“跑碼頭”不僅沒有給劇團帶來財源,卻讓演職員體驗到了一種寂寞。團長陸躍形容說,每次演出,很少有在農村演出時常有的那種臺上臺下的熱烈交流,演職員和觀眾仿佛總是陌生人。“跑碼頭”的經歷,使泰興歌劇團堅定了信念:送戲下鄉,農村才是他們演出的大舞臺! 鄉親們津津有味的神情最讓人感動 在農村,泰興歌劇團看到了在城里看不到的東西。 近三年中,該團每年的下鄉演出都在200場以上,場地都是露天的馬路、曬場。令演職員們感動的是,每次演出,當地群眾都像過節一樣:演出團進村時,鄉親們扶老攜幼,鞭炮相迎;演出時,鄉親們喜糖送上臺來;演出結束后,干部群眾拉著一塊吃飯。一份快餐,一碗熱粥,都飽含著鄉親們的一片盛情。 老鄉們看演出時津津有味的神情,更讓劇團體味到了自身的價值。去年12月,劇團在橫垛鎮鄉下演出,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坐著輪椅看完了近兩個小時的演出。散場時,她堅持等到最后,向歌劇團副團長顧詠洪當面道謝。她說,“我每天都要在家看電視,但電視里的節目和我們太遠,看著不親。你們的節目,我們感到每個都親切!” 只有心里裝著農民才能好戲連臺 說家鄉事,唱家鄉歌,演家鄉戲,為家鄉父老服務,泰興歌劇團的演出總讓鄉親們備感親切。 在歌劇團下鄉演出的數十個保留節目中,70%是為泰興農民群眾量身定做的自創節目。姚王鎮桑木村黨支部書記蘆玲芳創辦扶貧合作社,帶領全體村民共奔小康,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省優秀共產黨員。歌劇團根據她的事跡創作了表演唱《找書記》,把她為民服務的事跡演得活靈活現,深獲鄉親們好評。前年,泰興有位包工頭因為躲避債務,假稱病故,立了墓碑。歌劇團根據這一真實故事創作了小品《律師巧計討欠薪》,寓莊于諧,妙趣橫生,農民看了無不捧腹。近年來,歌劇團以泰興百姓生活為題材創作的一批優秀節目近年來獲得了各級大獎,其中《黃橋燒餅甜又香》獲文化部優秀舞蹈獎,小品《我的親爹》獲曹禺戲劇獎,歌舞《拋秧號子》獲得了省“五個一工程獎”。 “走向全面小康的農民,迫切需要文化下鄉!”泰興市歌劇團團長陸躍說。他認為,這兩年我省出臺了文化下鄉專項補貼政策,這是劇團送戲下鄉得以堅持的政策保證。他呼吁有關部門能給予送戲下鄉更多的重視和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