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報業網訊 引導“三下鄉”逐步向“三扎根”、“都下鄉”轉變,是泰興市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
“配菜”變成“點菜” 近日,泰興農業部門根據新街鎮菜農的“點題”,請來山東壽光的“蔬菜大王”王明元送農技下鄉。原本只可容納60多人的電教室一下子擠了200多人,不少農民只得趴在窗臺上聽講、提問、記筆記。 過去,曾經出現過“三下鄉”活動“上熱下冷”的現象,究其原因,是“菜譜”對不上農民的“胃口”。 從2007年起,泰興市對“三下鄉”活動實行事前調查對接制度,要求各個單位每次下鄉之前,必須派專人進村入戶,聽取農民的建議,掌握不同鎮、村、戶農民的需求,然后結合實際,適時調整“下鄉”的內容、時間和方式,改過去的政府“配菜”為農民“點菜”。如今,“三下鄉”隊伍一進村,就出現農民“搶”專家、“搶”資料、“搶”服務的情形。 “三下鄉”變成“三扎根” 一年一兩次集中下鄉活動,很難滿足農民的需求。2007年,泰興市推出了以“送、培、建”為主要內容的“三扎根”活動。 送——加大“三下鄉”的頻率和密度。去年以來,該市共組織送電影下鄉2800多場,送戲下鄉近300場,送書下鄉10萬冊,百萬泰興農民實現了每月在家門口看一場電影的愿望;下鄉義診近100次,百萬農民普遍進行了一次免費體檢;送實用技術下鄉1000期(次),受益農民超過8萬人。 培——加大農民培訓的力度,在農村建立一支有“固定戶口”的文化、科技、衛生隊伍。文化部門著重培養農村業余演出隊伍,科技部門重點培訓“小能人”、“土專家”,衛生部門加強了農村赤腳醫生的技能培訓。 建——加大農村文化、科技、衛生設施建設力度。目前,全市22個鄉鎮都已建成集書報閱覽、體育健身、科普教育、棋牌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站,全市34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和41個先行村率先建成了功能齊全的“農家書屋”20家、特色文化戶40戶,村村都建起了廣播室、閱報欄、衛生室。 “三下鄉”變成“都下鄉” 泰興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戴仁泉說,農村在發展,農民在物質和精神生活方面出現了新的需求,“三下鄉”不僅僅是文化、科技、衛生三個部門的事,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也不只是一兩個部門的事,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把“三下鄉”轉化為“多下鄉”、“都下鄉”。 2007年,泰興市將“三下鄉”活動的參與單位拓展到了教育、司法、公安、民政、農業、計生等20多家。同時,全市92個機關部門也與100多個村結對,一批文明單位、文明行業也主動參與“三下鄉”。 泰興的“三下鄉”活動還吸引了一批企業的踴躍參與,村企結對,捐錢送物,如縷縷春風,溫暖著農民兄弟的心田。 本報記者 趙曉勇 本報通訊員 張建榮 吳振國 卜用慶 丁雪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