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報業網訊 昨天,一張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在華發行的“手票”出現在泰興,它不但是日本侵略者掠奪中國大量資源和財富的鐵證。
昨天下午,在泰興城長征路、今年61歲的張賦聲家,記者見到了保存了70多年的日本“手票”,票證為淡黃色,面值為10元,似100元人民幣大小,正面中間一行大字寫著“軍用手票”,上端寫有“大日本帝國政府”,下端寫有“大日本帝國政府內閣印刷制造”,票證右端印有日本天皇的照片,背面寫有“此票一到即換正面所開日本通貨”和“如有偽造,變造,仿造或知情行使者,應重罰不貸”。 “手票”的主人張賦聲告訴記者,“手票”是其父親“傳”給他的。泰州博物館考古部的王主任告訴記者,日本軍用手票簡稱軍票,是當時日本政府作為發放軍餉的貨幣。為實行“以戰養戰”的目的,日本政府欲把龐大戰爭經費轉到中國人民頭上,大肆發行“手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軍用手票”從市面上消失。(尹有文 賈宏偉 王國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