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領導干部的非權力性影響力是由領導者本身的素質和行為造成的,主要包括道德品質、人格魅力、態度作風等方面內容。較之權力影響力,非權力影響力更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如果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充分發揮非權力性影響力的作用,就能達到良好的執政境界和施政效果。 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提高領導者非權力性影響力的基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西方敵對勢力千方百計用他們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來腐蝕黨員干部。領導干部只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在復雜多變的現實生活中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一切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自己行動的準則,永遠把個人利益放在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之后,不斷增強黨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勤政為民、建功立業是提高領導者非權力性影響力的關鍵。黨的領導干部必須為群眾辦實事,謀實利,組織群眾發展生產力,達到共同富裕。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認真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緊密聯系群眾,為群眾辦實事,不斷提高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全面發展的能力和水平。要“肯干”,凡是人民需要的,組織交給的工作,都要積極去干,并努力干好;要“會干”,不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質,而且要有良好的業務素質,善于思考,勇于創新;要“帶領大家一同干”,領導干部只有帶領群眾實現共同富裕,才具有非權力性影響力,毫無政績的領導干部,非權力性影響力則無從談起。 廉潔自律、淡泊名利是提高領導者非權力性影響力的保證。領導干部廉潔本身就是一種人格的力量。要做到廉政,最重要的是正確使用手中的權力,切實做到恪盡職守,清正廉明。在政治上,要有利于領導系統的健康運行,密切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在經濟上,有利于減輕人民負擔,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在道義上,表明領導對社會公共利益的尊重。自古以來,為官廉潔就被視為“國之大維”、“人生大綱”、“仁者之德”。“其身正”,人們便“不令而行”,自然地形成一定的非權力性影響力;“其身不正”,人民群眾鄙視他們,“雖令不從”。 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是提高領導者非權力性影響力的保障。要用完善的法律制度規范領導干部使用權力的行為,使榮者有所“得”,恥者有所“失”,弘揚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社會風氣。要不斷完善干部的任免機制,把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不斷提高非權力影響力的情況作為評價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群眾信得過的干部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要強化和完善監督機制,加強組織部門和執紀執法部門的工作與協調,把執法部門監督與人大監督、人民群眾監督、民主黨派的監督有機地結合起來,把部門內自上而下的監督與自下而上的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切實保障黨的干部路線落實到實處,從制度上來解決提高領導非權力性影響力的問題。(作者單位:泰興市衛生監督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