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記者 高加平 通訊員 卞愛良)“五五”普法以來,泰興市把農民作為普法重點對象,對農民關心的法律問題歸總分類,指定律師列成“菜單”,供基層“點菜吃飯”。 針對不同需求,該市加強普法的貼近性。圍繞農民在權利義務方面的法律需求,該市法宣辦把憲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信訪條例等作為農村開展普法教育的主要內容,引導農民積極參與村民委員會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理財和民主監督。 圍繞農民在生產生活方面的法律需求,該市組織法制宣傳骨干走村入戶,有針對性地在水產養殖業發達的沿江鄉鎮突出宣傳水法、漁業法,對養殖專業大戶突出宣傳畜牧法、防疫法等,收到良好效果。過去,該市沿江非法采沙現象屢禁不止。通過水法宣傳,農民認識有所提高。目前,該現象有了明顯好轉。 根據不同對象,該市加強普法的針對性。留守農民文化、法律素質相對偏低,該市在普法工作中努力做到通俗易懂。編寫普法教材時,把與留守農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編入其中,采用圖畫的方式進行表述,使留守農民喜歡看、看得懂。對外出務工農民,抓住其回鄉探親時機,采取發放法律宣傳資料、開設法制講座等形式,宣傳與勞務輸出有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對回鄉創業農民,則重點宣傳與市場經濟知識相關的法律法規,幫助他們樹立市場經濟法制觀念。 針對農民居住分散、農村經營活動分散的實際,該市實施“十百千工程”,即每十戶農戶培養1名法律明白人,每百戶農戶配1名法律宣講員,每千人配1名骨干法律宣講員。法律宣講員以鄉鎮司法所和法律服務所工作人員為主體,大量吸收鄉村調委會成員、村干部、教師和離退休黨員干部。 “五五”普法期間,該市還豐富普法載體,借助“送法下鄉”、“法律進農戶”活動,在農閑時節組織法律工作者深入農村,采取懸掛法制宣傳標語、開展法律咨詢、發放法制宣傳資料等形式,集中開展普法教育;借助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在廣播、電視上開辟法制宣傳專題、專欄;同時,利用民間糾紛調處和當地有影響的民事案件公開審理時機,組織廣大農民現場旁聽,以事說法、以案釋法。農民們說,這樣的普法“聽得懂、記得牢、用得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