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常國梁 通訊員 徐忠華 特約記者 張建榮)作為全市首家“全國文化先進市”,泰興市積極推進“小康文化工程”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據泰興市文化局的一項最新統計,全市22個鄉鎮都有5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陣地,正常開展10項以上文化活動。 新增鄉鎮文化陣地7000多平方米 “早上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這是過去許多農民文化生活的寫照。泰興市文化局局長駱崇泉告訴記者,為了解決農村文化生活單調、乏味的難題,該市堅持多元投入,從解決鄉鎮無房文化站、面積不達標文化站入手,鞏固農村文化陣地。 和許多農村鄉鎮一樣,3年前,泰興市曲霞文化站也面臨著“一間房子、一塊牌子”的尷尬。在可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該鎮黨委、政府創新思路,引進民資,大力開發文化產業。將原司法所和廣電站辦公用房無償轉給文化站使用,由本鎮能人投資20萬元建立了多媒體瀏覽室,福建能人投資10多萬元建起游戲室,并組建了泰興農村首家文體服務中心,面向農村開展文化、禮儀服務,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目前,該市22個鄉鎮都已建成集書報閱覽、體育健身、科普教育、老年休閑、棋牌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化站,新增鄉鎮文化陣地面積7000多平方米,新增圖書10萬多冊。各文化站站房面積均達到500至1000平方米,活動項目都在10項以上,藏書均在萬冊以上,有10個鄉鎮成為省級群眾文化先進鄉鎮。 今年,泰興市又將文化陣地建設向村延伸,全市34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和41個先行村率先建成了村文化室。這些村文化室功能齊全,面積在300平方米以上,既是黨員遠程教育和支部活動室,也是農民看書讀報、從事體育活動和棋牌娛樂的好去處。 十多支演出隊常年活躍在農村 “有了陣地,沒有人才也不行。”駱崇泉透露,僅近兩年,泰興市就舉辦各類公共文化培訓班20期,培訓從業人員1000多人。泰興木偶、花鼓戲、秧歌隊、威風鑼鼓、民間合唱隊等十多支民間藝術演出隊常年活躍在農村。 張橋鎮西橋村村民黃建才、朱文華夫婦,兩年前自發組建了一支文藝演出隊,成員“清一色”是西橋村村民。他們在鎮文化站專業人士的指導下,編演了《計劃生育就是好》《村主任競選》等膾炙人口的農村文藝節目。為讓演出隊更好地服務于農村,自去年起,鎮里每年補貼演出隊2000元。 泰興市鼓樓老年藝術團由合唱隊、秧歌隊、腰鼓隊、體操隊、舞蹈隊、戲曲藝術團6支隊伍組成,吸引了110名老文藝骨干,每年排練節目十多個,演出400場次。藝術團創作的小品《小小七品芝麻官》獲省調演二等獎,京劇《貴妃醉酒》獲省京劇票友大賽三等獎,小品《古城泰興煥青春》獲省優秀節目獎,其他如《攤頭余情》《情系夕陽》《送人情》等節目均在省、市評選中獲獎。 80萬推進“文化三下鄉” 為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今年泰興市財政斥資80萬元,推進以送書、送電影、送戲為主要內容的“文化三下鄉”活動。 到目前為止,該市已向鄉鎮文化站、學校圖書館、“農家書屋”贈送各類圖書10萬冊,政府配套補貼20萬元;送電影2800多場,由政府每場配套補貼80元,該市所有行政村均實現了“月月放電影”的目標;由政府每場配套補貼200元,送戲下鄉270多場。“文化三下鄉”,極大地豐富了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駱崇泉表示,今后,泰興市將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進一步整合文化資源,加快小康文化建設進程,切實保障群眾的文化權益。目前,正在東部新區規劃建設泰興圖博中心,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投資約5000萬元。
|